第952章: 三桂出走
��深入塞外作战,尤其是滴水成冰的冬天,水土不服的宋军还有多少战力可言?

  金军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善于在严寒中生活与作战,宋军就值得怀疑了……

  十万宋军从两淮发兵,要保证每战必胜,且不会折损太多人马,方可实现如此目标。

  除此之外,还要在冬季渡过松花江与纳邻河,再在开春之前折返。

  皇太鸡认为宋军出征十万,最后能剩下一万返回就相当不错了。

  若是换成稳扎稳打,一点一点向北推进,不知何年何月可以打到上京城下了!

  吴三桂以为如此便可远走高飞了?

  之前索伦部酋长博穆博果尔发动叛乱,大清早已派兵前去弹压。

  如今博穆博果尔兵败身死,但大清还有一个甲喇的八旗兵,以及不少于三个甲喇的仆从兵留在当地负责镇抚。

  尽管或许无法与吴三桂所部相抗衡,但多少会起到监视的作用。

  皇太鸡已经猜出吴三桂的心思,鉴于大清已经有了增收粮食之策,也不会在此时与其斤斤计较,等以后得了天下,再行算账亦不迟。

  正好可以让鲍承先顺便请吴三桂所部看看开荒屯垦出来的成果,也好使其将法子照搬到上京那边去。

  吴三桂真能如鲍承先一般能干,带着手下百姓为大清开垦出百万亩的良田,也算是变相立功了。

  有了足够多的良田,就会有足够多的粮食,如此便可养活足够多的兵马。

  皇太鸡期望大清王师拥有十五万骑兵,十五万到二十万步兵,含炮队。

  总兵力至少要达到三十万,另有十万团练用来屯垦与训练,战事吃紧便可投入战斗。

  大明能组建团练,大清自然也可以。

  但新入士兵的武器与甲衣如何置办,成了个大问题。

  尤其是在冶铁方面,大清远远落后于蛮明。

  范文程进言,说鞍山一带自战国时期便有冶铁,不如开出悬赏,让附近百姓四处探矿。

  对关内那个四处开矿的魔童眼红不已的皇太鸡欣然应允,只要能发现巨型铁矿,赏银封侯都可以。

  大清国幅员辽阔,没有金矿银矿,总有铁矿吧?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