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77
br />   三月间,桃花开得最烂漫时。朝堂内的争斗比火红的桃花还热闹还激烈。

  李敢的葬礼,霍去病没有出现,反倒卫青、公孙敖等人前去志哀。

  平阳公主出面替李敢的两个女儿说亲事,刘彻也许对李敢有歉疚,也许出于想进一步分化卫青和霍去病,同意替太子刘据定了亲,将李敢的两个年纪还小的女儿定为太子的妃子。

  虽然李氏家族有能力的壮年男丁尽去,只剩了一门寡妇弱女幼儿,一派大厦将倾的惨淡景象,但从秦朝时,李家就频出大将,在朝中和民间的人心仍在。李敢的侄子李陵,年纪虽不大,可已经表露出很高的军事天赋,也甚得刘彻欣赏,刘彻说过好几次待他稍大一些时就要封他做天子侍中。霍去病十八岁时受封天子侍中,李陵也隐隐有成为一代大将的可能。

  卫氏此举不但博取了朝堂和民间的赞誉,把支持同情李氏的人心暗暗拉向了太子,而且立即把霍去病射杀李敢的事情和卫氏划分的一清二楚。

  李敢被霍去病射杀的消息不胫而走,朝廷内同情李氏家族遭遇的人越来越多,以前众人一心排斥卫青为首的卫氏,此时有了对比,个个都开始觉得形式谦恭有礼的卫青还不错,对卫氏冒着不惜得罪霍去病的风险,回护李家老幼的做法更始赞誉,矛头开始隐隐指向了霍去病。

  虽然有刘彻的重压,但是依然挡不住各种弹劾奏章,甚至发生了众官哭求皇上不可罔顾国家法律。刘彻无奈下,决定贬霍去病去朔方守城,远离长安,避避风头。

  刘彻当时审问霍去病时,只有少数人在场,事后也封锁了消息。为什么当只有少数人知道的事情,最后变成朝堂中人尽皆知的事情?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突然胆子大到敢一再弹劾霍去病?现金的朝堂内究竟哪股势力能在皇上明显袒护霍去病的情况下,还能针对霍去病掀起巨浪?

  霍去病对朝廷内的风浪涌动,视若不见,继续我行我素,他似乎还在暗自鼓励着弹劾他的人,原本他可以设法阻止这场波澜,可他只是淡淡地看着这场朝堂内倒霍的风波愈演愈烈。

  霍去病在准备去朔方前,第一次大违他一贯的行事,主动参与到朝廷政治中,而且一出手就惊人,他请求皇上册封以刘髆为首的三位皇子为藩王。

  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宣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为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乏乐,损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原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

  去病把写好的请求册封三维地黄字奏章递给我,我细读了一遍,又递回给他:“很好呢!十分待罪,十分谦恭的样子,不过真要谦恭,就不该写这样的奏章了,不知道皇上会怎么想?”去病一笑,收起了奏章,并未多言。

  皇子一旦被册封为藩王,就要离开长安前往封地。名义上好似有了自己的属地,其实却是彻底杜绝了他们在长安城和太子一争长短的心。

  霍去病釜底抽薪的举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朝上下争议不休,保太派和倒太派的争斗白热化,就是以往认为可以暂时置身事外的臣子此时也不得不考虑好何去何从。刘彻对霍去病的请求没有给予任何回应,朝堂内僵持不下。

  几日后,丞相庄青翟、御史大夫张汤、太常赵充、大行令李息、太子少傅任安联名上奏章,冒死进言支持大司马霍去病,刘彻仍旧没有回应。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