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真相
面磨掉的一小片露出的底子,仍是发黄,说明作伪时为了效果,是加了黄金的,这真是大手笔!要是被发现了,损失可是不小的!”

  宋慎猛然惊觉,醒悟道:“怪不得我觉得这颜色有些不对,原来是加了料,这样的颜色更显得亮艳,确实要比纯粹的青铜要好得多。”

  刘铭豫拍了拍宋慎的肩膀,“小伙子不错了!我还是你这么大的时候,连古玩都不知道是什么,更别提有什么知识可言。”

  “时代不一样嘛,这也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好,要感谢的是这个时代。”宋慎笑道。

  刘铭豫哈哈一笑,“不错,好好干吧!下次再聊。”说着,他转身离去。

  店里面终于再次安静下来。

  舒楠坐在宋慎的对面,盯着宋慎的脸,宋慎摸了摸,感到并没有什么,就问她:“干什么?怎么盯着我看?”

  “你真是个大滑头!”舒楠无端的冒出这样一句来。

  宋慎笑了笑,明白她的意思,但是并不想解释什么,自己耍了他们所有人,心里面还是稍有些成就感的,但是其他人却感受不到锦衣夜行的遗憾,没想到被舒楠一语道破,还算有个小知己!

  “哎!你是不是知道那三个字的来历?说出来吧,反正我也没人告诉去。”舒楠笑嘻嘻的想要打探一番。

  宋慎并没有想瞒着她,起身去了前台拿出一本书来,坐下来,随便翻了几下,又折了一页递给了舒楠。

  舒楠也没有急着翻看,看了封面读道:“《中国冶铸史论集》,是这本书呀!”接着才翻开了书页,见到上面写道:

  清乾隆年间有熔铜大局六处,铜铺432座。其中聚集在安定门外“外观”的佛作作坊,以铸造佛像为主,到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十多家、百余名工匠,较出名的铺号有涌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恒利等。在雍和宫周边,崇文门外的东晓市也聚集着一些古佛器作坊。北京的失蜡法铸佛技艺多为山西牛村传来,大概是候马地区的春秋晋国铸铜遗址所在地。

  清末至民国时期,北平的三位著名佛作艺人门殿普、林普生均为山西长治人,樊振铎清末学徒时,他的师爷即是山西人。清至民国时期,内蒙多伦有多处造佛像场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得好,制作工艺水平很高。在清代有名望的阿龙希、海桑岱等铜匠铺有七家,营业的字号有裕和永、庆圣德等五家铜像作坊,工匠多来自山西、河北,打铜胎制作佛像最为拿手,范模铸造用料工艺与北京相同。

  看到此处,舒楠终于发现了“裕永和”三个字,心中惊奇宋慎的记忆力如此强悍,这只是书中角落提到的名字,他都记得住!不过转念想到那尊佛像是民国所造,心中就有些解气,遂又问道:“那佛像值多少钱?他们又是花了多少钱买的?”

  “他们花了一百六十万买下的,至于这尊佛像的价值,按照时间来算应该是民国所造,但是它的工艺精湛,算得上是老仿中的精品了,再加上这‘裕永和’也算有些名气,大概卖出一二十万还是可以的。”宋慎想了想,还是给出了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不过,这价钱是不用他来出了,这一次又有人要赔钱了。

  其实,宋慎本来是看出佛像颜色有异的,只是想到这一条并不足以说服大家,索性就直接擦出了那三个字,这样就更加简单直白。众人想着回去查找裕永和的出处,就不会再有人找麻烦,果不其然,大家对于这三个字都是充满好奇的。不用宋慎多说,都是默契的走了。

  此时方胜正急着走回店里,也正好遇到常生好像来查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