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捕风捉影
��,其中就有提及冯永亮在海沙时的藏匿地点。

  挂上电话,林安顺手买了份报纸,然后登上去往海沙市方向的汽车。

  天上不知何时漂来一朵朵铅云,阳光偶尔从云层间隙洒落。

  靠着微晃车窗,林安把报纸放下,上面记录的某些事情,和梦醒后的记忆差不多,经济版则稍有些不同,因为信息较少,一时也说不上具体有那些不同。

  他脑中胡乱想着,茶色车窗玻璃,渐渐浮现一个微驼的背影。

  这件市重点工程贪案,因为重要当事人冯永亮销声匿迹,一直政绩耀眼的赵希靖,则无辜的被担起所有责任。调查最后,组织确认林从礼没问题,但因为和赵希靖走得近,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背着一个不轻不重的处分,从此一直被边缘化。

  即便十多年后,这件案子真相浮出水面证明了清白,但当初那份锐气已消磨殆尽。对仕途来说,四、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最具锐意的年龄,而林从礼,却暮暮如老人。

  那时,每次林安回家,看到坐客厅沙发里默默看着报纸的微驼背影,总会想起十多年前,那个腰背挺直,对陵水镇经济发展充满冲劲和信心的身影。

  下午,林安到达海沙市。

  从汽车西站出来,他坐上公交车,沿环线去往约定地点。

  看着所经街道的两旁,他恍如隔世。

  明明从来没来过这里,却熟悉的知道去哪里,该坐哪条线路的公交车,眼前后掠的一栋栋建筑,有些熟悉,有些很陌生,因为几年后再来这里时,这些感觉陌生的建筑,早已经拆迁重建。

  至今他还没弄明白,是多年后的自己回到了现在?可这怎么可能!

  或是自己在教室里,只是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梦,梦到是未来的十多年,那么的逼真,那么的感同身受。

  两种相比,他更认为是前一种不可能的可能。

  如梦的十多年记忆,随着醒来,有些一点点在流逝,有些却铭记的更加清晰。如这件他爸爸受影响很大的贪案,又如那个喜欢训斥人、性格像座冰山的班长大人,又如脑海那个永远无法磨灭的娇小身影……

  中海工大、云麓山、通程大厦。看着一栋栋和记忆重合的地标,林安对着车窗怔怔的发呆。

  进入大学后,来这座城市很多次,直到她离开,就再来没来过。今天,似乎是多年来,第一次再踏上这个城市。

  “安子。”

  伴着叫喊,汽车喇叭声惊醒站在广场上怔神着的林安。循声望去,广场台阶下,停着一辆面包车,车窗摇下,驾驶座现出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或许是几天没打理胡子,这副拉碴的形象,和他久远印象中此时的舅舅有些偏颇。

  下台阶到车前,看到车厢里另外坐着两个青年,不怎么认识,但陵水镇不大,偶尔会见周长顺请这两人到自己饭店吃饭。

  听周长顺简单介绍,林安隔着车窗开口对他们客气打招呼。其中一个瘦高平头青年叫赵小兵,后来才知道,这人就是周长顺口中说的那个赵希靖的远房亲戚。

  林安拉开车门刚上副驾驶,就见周长顺带着几分焦虑和迟疑的说,“你同学的那个哥哥,有没有要联系方式,他现在人在哪?”

  无怪周长顺是这样,毕竟林安今年才十五岁。初始接到电话,听到关键人物冯永亮的行踪,他激动和兴奋的过了头,后面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