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印刷术
�的时间,就可以出炉了。然后就是吹的艺术了。买来练铁的设备,然后把大体的事情一交待,就让那几个琉璃工去试制了。一边试炼一边记录,我也不指望这么快弄出来,但是出于好奇心,我也天天守在炉边,偶尔指点指点。

  一个月的时间就忽忽过去了,炉里出来的什么玩意都有,但是就是没有出玻璃。那钱花得我也蛮心痛的。现在煤炉的市场我已经没什么优势了,利润少得可怜,难不成真要我在这大宋当个地主了此一生?

  玻璃没生产出来,但是对环境的污染却不好忽视。这些细节方面的经验慢慢也总结不少,科学家要习惯失败,我决定要坚持投资,只是个人来讲,到那炉边去视察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技术上的事情,全部交给那几个琉璃工了。

  很快就到了春节,熙宁三年的春节很是热闹,我在现代生活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过过这样的春节。我也慢慢习惯做一个宋朝人了。偶尔把后世一些词人的佳作让歌女们来唱,一夜间就可以传遍东京,现在整个汴京都知道在京师的郊外有我这么一个隐士词人,据说连王安石也夸过我的词写得好。偶尔也有些文人慕名来访,我也就刻意结纳,不管新党旧党,全不得罪。

  做为一个后世人,我是很知道的,如果得罪旧党我还无所谓,但是得罪新党,只怕我会死得很惨。所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象我现在这样无权无势,就只有走终南捷径,刻意给自己营造一个大隐隐于市的形象,这样我的名声一大,政客们就会对我比较客气,这也是我的自保之道。

  因为我毕竟是个现代人,对于下人我也比较客气,并不使用暴力,也不刻薄,家丁和奴婢们很快也就很高兴有了一个不错的新主子。便是方圆数十里,石员外的名声也是好得不得了。

  这个春天,最要紧的事情却不是这些,而是我来到古代后,第二件大事终于成功了。

  不回到古代不知道搞发明创造的艰难。本来以为有毕升的技术,不就是把活字变成铅字吗?但是做铅字的困难,另外新型铸字机、印刷机的发明,真的不是现代人做的事情,现在才知道就算我生在几千年后,照样发明不了什么。

  只不过我知道这件事关系重大,什么都可以不管,这件事意义实在太重大了。所以才不惜花重金请了一堆师傅来,我提出设想,他们就反复琢磨。到最后我把我知道的一鼓脑的说出来,就让他们玩去了。

  劳动人民的智慧还真是无穷的,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他们居然就捣鼓出一架水力印刷机和一架手摇铸字机。真是聪明呀……难怪宋代有那么多了不起的发明。

  再也没什么比这种新式印刷机的发明更让我激动的了,做为一个历史系的学生,我很明白先进的印刷术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特别是以为中国的文明程度,这种印刷术一旦普及,就会使民智大开,只要能够维持一两百年的和平,民智大开的中国将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基础。

  我立即请来了唐棣和他的朋友,在酒桌上很隆重的把印刷机和铸字机的主要发明者李三朴和赵树福介绍给这些太学生,并且决定成立一个印书坊,李三朴和赵树福就是印书坊的技术总监了。即便是唐棣也不能明白我为什么会这样激动,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要把两个从事贱业的人介绍给他们,更不懂什么叫“技术总监”,他们或者以为我这是一种名士风liu的行为来宽容,或者是以为我吃醉了。而李三朴和赵树福却只会憨厚的笑着,不知所措的和我们坐在一起。当然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感到荣耀,虽然他们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的发明给他们带来的荣耀远远不是和几个士子同桌共饮可以相比的。

  “汴京民智印书馆”在这个春天开张了。我妥善的保存好图纸,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