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工商
�考的事了,紧接着便是和李氏订了亲,恰好当年秦师傅来村子里办了私塾,他便进去教书和李氏一心一意在村子里过起日子来。

  “爹您不能这样说,即使我继续读书,也不一定有许国之那样有出息。”陈秀才宽慰陈老爷子。

  陈老爷子送来孙子的手继而拉住儿子的手叹息着:“你现在在外头做生,虽然赚了几个银子,可风里来雨里去吃得苦也不少。你在外头的这些日子,我想了又想,有好些话想给你说,趁着今儿我就说了吧......家里日子过的穷,往年你在私塾赚的钱大家一起花,可一笔写不出一个陈字.....现在分了家,你不教书了,齐安齐平念书,家里花费大,这是没法子的事。不过,你好歹是秀才,是个读书人,你瞧瞧咱们整个白土镇有几个秀才?士农工商,就算不能出仕,也要耕读传家,这才是正道,千万不要落到商人的地步......你几个兄弟都没有读书的脑子,现在家里头好歹出个齐安和齐林,老陈家的希望就落在他俩头上…….你在外头虽然能赚到钱,我看你还是在家里头寻个书馆教书是正经,你现在不工不商的,顶着秀才的名头做生意终究不妥......”

  陈老爷子的一席话,让酒席上的韩掌柜等人略显尴尬。

  他这话说的委婉,可意思表达的却极其明白,桌上的人没有人听不懂。这个时代士农工商阶级分明,家里穷些做些买卖,纯属无奈之举,陈老爷子是极其不赞同的,特别是儿子一个秀才之身去做商人之事,他更是痛心。陈老爷子希望他们哪怕做不了士,也要做个安安稳稳的农人,而不是什么工和商,工和商就是家财再大,也不如一个落魄书生的地位高。

  陈秀才听了陈老爷子的话半晌无语。

  陈雪娇以为爹是听进去了陈老爷子的话,这次回家带来不少银子,日常吃喝是没有问题的,他在寻个馆教书,一年十几两银子,家里日子也能说的过去。

  “爹,您给我说说外头的事情呗。”一大早,陈雪娇便缠着陈秀才,让他说说外面的世界。

  陈秀才是极其看重这个女儿的,若不是雪娇表现出赚银子的心劲,他也不可能放下思想包袱去外头跑船。

  “好啊,我就给你讲讲余杭和蜀地的事情。”陈秀才笑呵呵的讲开了,余杭的大潮、养蚕女、缫丝作坊、蜀地的气候、名人故居,整整讲了两个时辰。

  齐平、齐安、雪如、静好俱围着一起听。

  “……爹,爷昨晚说想让你在家里寻个书馆教书,你是咋想的?”陈雪娇问陈秀才的想法,虽然这个时代阶级观念分明,可陈雪娇还是不希望陈秀才放弃生意,毕竟握住银子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才能供养齐安读书。

  “我和你爷想的不一样,我这次出去一遭儿才晓得什么是家业,江南人家相隔几户边有作坊,像丝坊,布坊,甚至鞋坊都有,雇了人来干活,按天或者件计钱,一天天一年年偌大的家业便积累起来了,只有家业积累起来,才能办家学,子孙后代才能安心读书,若是一代代为了生计奔波,还怎能安心读书。”陈秀才略点头,分析的头头是道,“这次回来还要出去。”

  陈秀才跑了几个地方,开了一回眼,江南那地方没有个士农工商的概念,即使是当官的人家也要经营个铺子。就比如许国之,若不是有个银子堆满山的岳家,又怎么能安心念书专心科举。

  听陈秀才这么一说,雪娇的心踏实了。

  “才家来几天呐,又想着要走,咱们如今有这些也能过得了,我看不若置下院子买些田地,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可吃喝不愁,你寻个馆教书,就别往外跑了罢。齐安念书能花多少银子,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