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故人
��到了陕西老家。许国之少年时爹跑了,老娘拉扯着他好不容易考上秀才,娘撒手西去了,为了还债他不得不跟着马队走南闯北,加上心上人文绣已经嫁到王家,他觉得回不回家乡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跟着陶客商去了陕西。陶客商家大业大,且亲哥哥在朝廷为官,本来想给许国之本钱做生意,但许国之对做生意不感兴趣一心走科举之路。
陶客商单门给他劈了一间书房供他念书,加上陶家是陕西一等一的大户人家,不管是官府还是别的商户都卖陶家三分面子。许国之不是那等绣花枕头,却是个肚子里有墨水的秀才,苦读了三年,初次科举便进了进士三十六名。
陶客商的哥哥告老还乡之际,向朝廷举荐了许国之,他做了三年国子监祭酒,又外放了两个地方十年知府,每次回京述职考评俱是优秀,去年由圣上钦点为余杭总督。
知道陈秀才为了生计出来贩丝,许国之了解他的为人,给大开方便之门。做官就这样,水至清则无鱼,只要大面上不错就成,出手帮助昔日的朋友还是可以的。且陈秀才的人品许国之在清楚不过,知道他最是知礼守法的,给他提供做生意的便利,他也不会打着总督的旗号横行。
提到死去的文绣,许国之在小书房里点着灯坐了一夜。
许国之入了进士后,娶了陶客商的一位堂妹,许夫人给他生了个儿子,今年十五岁在京师拜了名师念书。许夫人于前年冬天撒手西去,如今伺候在许国之身边的是任职途中解救的卖唱女。
陈秀才就住在总督府上,总督府是个大宅,专门给他拨了个独立院子。一路走过去穿花拂柳,绕了廊桥看到一簇簇江南花木,开了蓬蓬勃勃的花。陈秀才绕着院子走了一圈,有天井有厨房,院子里还搭着卷棚,中满了紫藤、爬山虎等攀爬植物,紫色的花朵蔓延开来,爬山虎绿油油的叶子看了就心情舒爽。
小院子里色色齐全,跟着伺候的小厮,端茶的丫鬟,灶下烧火的妇人,院子里做杂事的花匠。跟着的小厮引了秀才一路到藏书楼去:“陈老爷是总督的兄弟,总督吩咐了说陈老爷最喜看书,命我领着您去藏书楼。咱们家这藏书楼呀,藏书量在整个江南不是一就是二,全部都是总督搜罗来的书,从京师一路带到余杭。”
小厮絮絮叨叨的一路走一路说,走了一路见到的都是姿色平凡的仆妇,一个年轻艳丽的丫鬟也无。陈秀才自然晓得许国之的心病,他幼年时家里颇有一点家底,否则也不可能让他念书。他爹是个爱花弄月的风流鬼,爷爷死后,唯一的一点家底败光了,待许国之十一二岁的时候,爹搜刮了家里剩下的银子去江南贩丝,都以为他学好了,谁知道到了江南遇到个窑姐儿,把老婆孩子一抛,赎回窑姐儿远走高飞了。为着这个,许国之打小就恨那些当街卖笑的妓子,唯一的一个儿子也管的给老夫子一样,屋里一个年轻丫鬟都不给放。
穿过一座九曲桥,眼前出现一座河流,岸边植满了柳树,柳树后头劈出一块地出来,绿油油的稻穗粒粒饱满,稻田旁边有一座茅屋。
陈秀才没想到偌大的总督府竟然还有这么一处田园风光。这场景陈秀才在熟悉不过了,昔年许国之在家乡的老家就是这个样子,只不过稻田换做了麦田。那时候,陈秀才隔着河岸喊一声,许国之就会探出头答应一声。夏日,两个人会扎着猛子到河里,半天不出来,常常让岸边洗衣裳的文绣吓的大声呼喊。
身边的小厮见陈秀才望着茅屋出神,笑着说:“总督喜欢田园生活,每次到任上都会建这么一处相似的房舍田地,咱们京师的府上也有这么一处,不过那里种的是麦子,到了江南只能种稻子。说是总督总怀念幼年生活的地方,特特着人修的这么一处,以前在京师,每年麦子成熟的时候总督�
陶客商单门给他劈了一间书房供他念书,加上陶家是陕西一等一的大户人家,不管是官府还是别的商户都卖陶家三分面子。许国之不是那等绣花枕头,却是个肚子里有墨水的秀才,苦读了三年,初次科举便进了进士三十六名。
陶客商的哥哥告老还乡之际,向朝廷举荐了许国之,他做了三年国子监祭酒,又外放了两个地方十年知府,每次回京述职考评俱是优秀,去年由圣上钦点为余杭总督。
知道陈秀才为了生计出来贩丝,许国之了解他的为人,给大开方便之门。做官就这样,水至清则无鱼,只要大面上不错就成,出手帮助昔日的朋友还是可以的。且陈秀才的人品许国之在清楚不过,知道他最是知礼守法的,给他提供做生意的便利,他也不会打着总督的旗号横行。
提到死去的文绣,许国之在小书房里点着灯坐了一夜。
许国之入了进士后,娶了陶客商的一位堂妹,许夫人给他生了个儿子,今年十五岁在京师拜了名师念书。许夫人于前年冬天撒手西去,如今伺候在许国之身边的是任职途中解救的卖唱女。
陈秀才就住在总督府上,总督府是个大宅,专门给他拨了个独立院子。一路走过去穿花拂柳,绕了廊桥看到一簇簇江南花木,开了蓬蓬勃勃的花。陈秀才绕着院子走了一圈,有天井有厨房,院子里还搭着卷棚,中满了紫藤、爬山虎等攀爬植物,紫色的花朵蔓延开来,爬山虎绿油油的叶子看了就心情舒爽。
小院子里色色齐全,跟着伺候的小厮,端茶的丫鬟,灶下烧火的妇人,院子里做杂事的花匠。跟着的小厮引了秀才一路到藏书楼去:“陈老爷是总督的兄弟,总督吩咐了说陈老爷最喜看书,命我领着您去藏书楼。咱们家这藏书楼呀,藏书量在整个江南不是一就是二,全部都是总督搜罗来的书,从京师一路带到余杭。”
小厮絮絮叨叨的一路走一路说,走了一路见到的都是姿色平凡的仆妇,一个年轻艳丽的丫鬟也无。陈秀才自然晓得许国之的心病,他幼年时家里颇有一点家底,否则也不可能让他念书。他爹是个爱花弄月的风流鬼,爷爷死后,唯一的一点家底败光了,待许国之十一二岁的时候,爹搜刮了家里剩下的银子去江南贩丝,都以为他学好了,谁知道到了江南遇到个窑姐儿,把老婆孩子一抛,赎回窑姐儿远走高飞了。为着这个,许国之打小就恨那些当街卖笑的妓子,唯一的一个儿子也管的给老夫子一样,屋里一个年轻丫鬟都不给放。
穿过一座九曲桥,眼前出现一座河流,岸边植满了柳树,柳树后头劈出一块地出来,绿油油的稻穗粒粒饱满,稻田旁边有一座茅屋。
陈秀才没想到偌大的总督府竟然还有这么一处田园风光。这场景陈秀才在熟悉不过了,昔年许国之在家乡的老家就是这个样子,只不过稻田换做了麦田。那时候,陈秀才隔着河岸喊一声,许国之就会探出头答应一声。夏日,两个人会扎着猛子到河里,半天不出来,常常让岸边洗衣裳的文绣吓的大声呼喊。
身边的小厮见陈秀才望着茅屋出神,笑着说:“总督喜欢田园生活,每次到任上都会建这么一处相似的房舍田地,咱们京师的府上也有这么一处,不过那里种的是麦子,到了江南只能种稻子。说是总督总怀念幼年生活的地方,特特着人修的这么一处,以前在京师,每年麦子成熟的时候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