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的悲歌(真的完本了,不会再有了)
�种态度,给予其生存的空间和土壤——比起苏德两国,甚至是中国和兰芳。都在努力地“保证”本国“信仰的纯正性,单一性”,铁托这种玩平衡的做法,可谓是“开历史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

  这不能怪铁托,他也是迫不得已的——毕竟南斯拉夫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而是一个被强行的捆绑的“n家人”,而且这些家人,彼此之间因为一战,还有不少的“血仇”。

  到70代初,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政府更出了一件大昏招,人为地将塞尔维亚穆丝林定为一个民族,拥有与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同等的地位。这样,在波黑这块土地上,主要有三大民族: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和信奉伊丝兰教的穆丝林族。

  铁托的做法,让这个“国家”内部的民族自我意识,在宗教的基础上,更加地具现化,其分离割裂的情况愈加严重。

  此时的南斯拉夫,在国际上已有“七条国界、六个共和国、五个民族、四种语言、三种宗教、二种文字、一个国家”的形容。

  波黑内战爆发前夕,在440万总人口中,穆丝林族占43.7%,塞尔维亚族31.4%,克罗地亚族占17.3%。前南斯拉夫政府的愚蠢的民族政策为日后的民族冲突埋下了炸药,只等着导火索了。

  他的作法,得到了美国自由派学者们的赞美,称赞其为欧洲自由的窗口。

  靠着同时玩三个球的游戏,铁托牢牢地掌控着南斯拉夫的政权,保证了这个国家的“中立”与“独立”,并没有变成苏联或德国的傀儡。

  但是,凡事都要付出代价。

  南斯拉夫这种“保持自我”不站队的作法,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心里都看他不太爽。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就和南斯拉夫关系不佳。

  斯大林死后,喀秋莎成为苏联的太上皇。这时的苏联对外的外交政策,在喀秋莎的暗中操纵下,趋向理性化和现实化,或者说是商人化。

  “不当凯子,不当二百五,不做亏本生意。”

  在喀秋莎的影响下,苏联对外的外交政策,开始只讲利益和收益,不再追求“虚浮”的东西,日渐现实主义化。对于南斯拉夫的铁托不左不右的作法。她还算可以忍受。

  但是,她和汉娜两人,对南斯拉夫的“容忍”,也仅仅只是到铁托去世前为止。

  1990年。铁托去世,少了这位铁腕人物压制三族,构成南斯拉夫这个“扭曲国家”的三根柱,其基座就在第一时间就开始了动摇。

  很快,三族内部都传来了想要独立自治的声音。这个声音不光是他们自己发出的。苏德两家也在幕后做了推手,甚至连已搬家到澳大利亚的英国,都暗中插了一脚。

  在一次和德国的秘密外交谈判中,喀秋莎提出:“克族归你,塞族归我,穆族留着恶心他们。”

  汉娜的答案是:“同意。”

  很快,南斯拉夫就分裂了,

  1995年七月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就此宣告解体。

  在这过程中。本着“看着别人的悲剧来教本国群众”的思路,苏联冷漠看着南斯拉夫解体,没有插手,反而借将其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国内的诸多加盟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