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煎熬
�间那一叠纸都塞到春山手里,“你去告诉你们大人,就说是姑奶奶说的,让他好生掂量着,省得往后咱们郡主铁了心,任他送个金山银山都没用。”
春山嘿嘿地笑,“晓得了晓得了,半夏姑娘面子大,小的这就去办,姑奶奶放心,一定办得妥妥当当。”
“哼,瞧你那贼眉鼠眼暗地里偷笑的死样儿,真真不是个好东西。早知道就任你给人剥皮抽筋得了,省得如今见了碍眼。哎,我问你——”又抬脚踹他,“上个月我家哥哥收的一千两银子,是你送的不是?”
春山笑,“送什么都比不上银子实在,您说是不是?”
“忒俗!”
“不俗不俗,姑奶奶您高兴就成。救命之恩,一千两银子哪够?”
半夏双手环胸,半眯着眼瞧他,“算你小子还有点儿良心,不负姑奶奶跑前跑后的给你救火救命。行了,絮叨半晌,姑奶奶也该回了,横竖瞧见你就心烦,滚吧——”
春山弓腰点头,右手往前一伸,“小的恭送半夏姑奶奶,姑奶奶当心脚下,小的这就要滚远了。”于是乎揣着浸了泪的一沓纸,一溜烟跑了。
半夏出了气,一路轻轻松松回到碧溪阁,进了门却没听见人声,找桂心打听才知道,府里头送了信来,听说馨嫔娘娘久病不愈,让郡主去瞧瞧,也好让老夫人安心。眼见府里将老夫人都摆出来,分明是压着她去,便叫白苏伺候着洗脸梳头,换过衣衫往永安宫去了。
年初皇后下旨,馨嫔从淑妃宫里搬出来,挪到更远更偏的永安宫居住。如今后宫妃嫔不多,永安宫除她之外,只住了个早早失宠的年老贵人,大多时候无人问津。
永安宫有个大大方方院落,院子里春日繁华的花草已落尽,到这个时节未能续上,只余下一片萧萧瑟瑟凋零残景。后院连着新落成的体和殿,再有东西耳房各两间,独立成了个四方四正的二进院子,远是远了些,但胜在清净。
角落里一株榆钱树,郁郁葱葱已高过屋顶,白苏感叹,“好些日子没见过榆钱儿了,宫里倒不大爱种这树。”
景辞仰起脖子,好半天才望到树顶,呐呐道:“听说榆钱叶子能吃?”
提到吃,白苏立马打起精神来,絮絮叨叨边走边说:“糖拌榆钱最新鲜,若做成榆钱粥再配上葱花再香不过了。”
“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
白苏道:“年成不好的时候,穷人家大都吃榆钱饭。九成榆钱儿配上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隔水蒸,底下热水咕嘟咕嘟冒泡儿就就算熟。一揭锅盖,那叫一个香,想想都要流哈喇子。奴婢家里,老妈妈最会做吃食,切得细细碎碎的青葱,再泡上隔年的老腌汤,一并拌在榆钱饭里,再好吃不过了,一日吃上一顿,足够饱肚。”
景辞大约是怕了馨嫔,便请了慈宁宫的玉珍姑姑一并来,只当是奉太后旨意前来探病,景辞问:“你小时候也挨过饿?”
白苏扶着她跨国门槛,细声说:“怎么没挨过?虽说国公府里当差,应是什么都不缺的。但奴婢家里姊妹多,打小跟着老妈妈野地里打滚,记得有几年闹饥荒,能吃上榆钱饭,也是托国公府的福气,若不然,多少人熬不过,活活饿死,听说还要易子而食,割肉换米的,听着就瘆人。”
“是呢,天灾*,总是最可怕的。”
入了门,景辞略看上一眼,上一回拖住白苏的长脸宫女应是馨嫔贴身伺候的,如今已然不见踪影。玉珍姑姑大略问上几句,便借口说去瞧瞧馨嫔用的什么�
春山嘿嘿地笑,“晓得了晓得了,半夏姑娘面子大,小的这就去办,姑奶奶放心,一定办得妥妥当当。”
“哼,瞧你那贼眉鼠眼暗地里偷笑的死样儿,真真不是个好东西。早知道就任你给人剥皮抽筋得了,省得如今见了碍眼。哎,我问你——”又抬脚踹他,“上个月我家哥哥收的一千两银子,是你送的不是?”
春山笑,“送什么都比不上银子实在,您说是不是?”
“忒俗!”
“不俗不俗,姑奶奶您高兴就成。救命之恩,一千两银子哪够?”
半夏双手环胸,半眯着眼瞧他,“算你小子还有点儿良心,不负姑奶奶跑前跑后的给你救火救命。行了,絮叨半晌,姑奶奶也该回了,横竖瞧见你就心烦,滚吧——”
春山弓腰点头,右手往前一伸,“小的恭送半夏姑奶奶,姑奶奶当心脚下,小的这就要滚远了。”于是乎揣着浸了泪的一沓纸,一溜烟跑了。
半夏出了气,一路轻轻松松回到碧溪阁,进了门却没听见人声,找桂心打听才知道,府里头送了信来,听说馨嫔娘娘久病不愈,让郡主去瞧瞧,也好让老夫人安心。眼见府里将老夫人都摆出来,分明是压着她去,便叫白苏伺候着洗脸梳头,换过衣衫往永安宫去了。
年初皇后下旨,馨嫔从淑妃宫里搬出来,挪到更远更偏的永安宫居住。如今后宫妃嫔不多,永安宫除她之外,只住了个早早失宠的年老贵人,大多时候无人问津。
永安宫有个大大方方院落,院子里春日繁华的花草已落尽,到这个时节未能续上,只余下一片萧萧瑟瑟凋零残景。后院连着新落成的体和殿,再有东西耳房各两间,独立成了个四方四正的二进院子,远是远了些,但胜在清净。
角落里一株榆钱树,郁郁葱葱已高过屋顶,白苏感叹,“好些日子没见过榆钱儿了,宫里倒不大爱种这树。”
景辞仰起脖子,好半天才望到树顶,呐呐道:“听说榆钱叶子能吃?”
提到吃,白苏立马打起精神来,絮絮叨叨边走边说:“糖拌榆钱最新鲜,若做成榆钱粥再配上葱花再香不过了。”
“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
白苏道:“年成不好的时候,穷人家大都吃榆钱饭。九成榆钱儿配上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隔水蒸,底下热水咕嘟咕嘟冒泡儿就就算熟。一揭锅盖,那叫一个香,想想都要流哈喇子。奴婢家里,老妈妈最会做吃食,切得细细碎碎的青葱,再泡上隔年的老腌汤,一并拌在榆钱饭里,再好吃不过了,一日吃上一顿,足够饱肚。”
景辞大约是怕了馨嫔,便请了慈宁宫的玉珍姑姑一并来,只当是奉太后旨意前来探病,景辞问:“你小时候也挨过饿?”
白苏扶着她跨国门槛,细声说:“怎么没挨过?虽说国公府里当差,应是什么都不缺的。但奴婢家里姊妹多,打小跟着老妈妈野地里打滚,记得有几年闹饥荒,能吃上榆钱饭,也是托国公府的福气,若不然,多少人熬不过,活活饿死,听说还要易子而食,割肉换米的,听着就瘆人。”
“是呢,天灾*,总是最可怕的。”
入了门,景辞略看上一眼,上一回拖住白苏的长脸宫女应是馨嫔贴身伺候的,如今已然不见踪影。玉珍姑姑大略问上几句,便借口说去瞧瞧馨嫔用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