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家庭影响
亲近。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个场景:一天晚上,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声,便走了过来,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害怕?”

  “因为太黑了。”孩子回答。

  其实,母亲已经猜出了孩子的意图。于是,母亲俯下身子问:“我进来以后,是不是没有那么黑了?”

  可见,孩子害怕黑暗,并非纯粹害怕黑暗自身,这只是意味着他不想与母亲分离。所以,为了避免与母亲分离,孩子便会通过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并使得母亲再次回到自己身边。此外,还有些孩子故意淘气,想办法让母亲知道,只要母亲一离开,就没人能管得了自己,除非在母亲身边,才能安静下来。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种感觉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害怕。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的重点不是寻找害怕的原因,而是寻找害怕可能导致的目的。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受宠的孩子都会经常陷于害怕的臆想中。从潜意识来说,他们通过害怕,可以更好地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尤其是母亲的注意力。于是,久而久之,这种害怕就进入了他们的生活风格。

  我们还发现,一些被宠坏的孩子喜欢做噩梦,并时常在梦中号啕大哭。这种现象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可见,睡眠与清醒并非截然对立,也是存在某种关系的。我想,每个人都做过梦,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梦境,就会发现,我们在梦里的内容与白天的表现,总会大同小异。

  通常来说,一个人白天有什么样的目标,那么在夜晚入睡时,关于这个目标的思考仍缠绕着自己,那么,他就会在梦中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个受宠的儿童来说,巴不得母亲每时每刻都在自己身边,这种想法就是在他入睡时,仍作为一种目标。所以,那些受宠的儿童基于这样的目标,在入睡后,总会做噩梦,这些噩梦的核心意思,总是围绕母亲离开自己,继而在梦中号啕大哭,于是就吸引了母亲的注意,并让母亲在他身边轻声地安慰:“不哭,不哭。”久而久之,这些儿童的策略便成为一个固定的习惯,使得母亲条件反射式地一到晚上的某个时间,就逼迫自己必须醒来,看看孩子有没有睡好。这样的话,这些受宠的儿童也就达到了让母亲时刻关注自己的目的。

  正是因为这样,在我所见到的所有被宠坏的儿童中,他们能够在晚上不惹麻烦的,几乎可以说是件让人很奇怪的事情。比如说,有的小孩在睡觉时,觉得睡觉姿势不舒服,还有的要水喝,有的说“害怕怪物”,有的非要父母在身边才能睡着,有的睡着睡着掉到床下,有的则尿床。如果深入剖析这些现象,就会发现,这些被宠坏的儿童实际上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注意。

  我也遇到过一个例外,那就是曾有个被宠坏的小孩,在晚上从不给父母找麻烦。她的母亲说,这个孩子睡得很香,不做梦,晚上也不突然醒来,很乖顺。这个孩子只是在白天像别的孩子一样惹麻烦。我听后感觉确实很奇怪,我给这个小女孩的母亲提示了很多孩子可能采取的招数,结果获知,那个孩子几乎一个都没用。我在冥想良久后,终于想起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那么,这个孩子睡在哪儿呢?”我问这位母亲。

  “睡在我的床上。”孩子的母亲回答。

  这时,我才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没有采用这些招数的原因了。通常而言,受宠的儿童常求助于生病,因为一旦自己生病,就会受到更多的宠爱。久而久之,这些儿童会贪恋生病时的感受。实际上,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母亲也会非常焦急,甚至希望自己来代替孩子的病痛,为此,一些母亲会吻自己的孩子,这意味着,她希望自己能染上孩子的病,从而与孩子感同身受。

  还有个女孩在医院待了4年,医生和护士也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