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心灵致力于更好地保护肉体,并尽可能避免肉体遭受生病、损伤、死亡等威胁。

  在这里,情绪为肉体面对情境提供了一种具体反应,然后,肉体会依据这种情感采取行动。于是,一个人的情绪就形成于他赋予生命的意义以及他为自己定下的奋斗目标。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情绪可以操纵肉体,但并不依赖肉体,它主要依赖个人的目标及其生活方式。

  我们在个体心理学中的研究发现:情绪不会与生活方式背道而驰。只要一个人的目标确立了,情绪就会进行自我调节来实现这一目标。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假设存在生理过程,但我们更对心理目标感兴趣。比如说,我们并不十分关注焦虑对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但非常关注焦虑的意图及目标。

  根据这种研究方法,我们发现,焦虑并不来自对性欲的压抑,也不是难产的后果,而且这些庸俗的解释显然都太离谱。在生活中,如果小孩习惯于被母亲陪同、帮助,一旦没有母亲的帮助时,他可能会表现得焦虑不安,并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经验告诉我们,愤怒是一种用以控制人或特定情况的工具。

  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焦虑与勇气、欢乐与悲伤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吻合,与他们相关的力量和优势,也与我们的期望相一致。如果一个人通过悲哀来实现他的优越目标,他决不会为自己实现目标而感到愉悦和满足。只有在痛苦万分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幸福!我们还注意到,感情可随意来去。一个患恐惧症的病人,当她在家里或控制他人时,她的焦虑感便会随之消失。每个神经症患者都避开生命中任何他们觉得自己无法控制的部分。

  性与爱也能提供类似的证据。当一个人心中有对性的目标时,他对性的情感就会产生。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关于性的目标上,尽力排除与此冲突、不相容的趣味,因此能够激发适当的情感和功能。如果缺乏这些情感和功能(例如阳痿、早泄、性欲倒错和性冷淡),很明显就是他不愿放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趣味所导致的。这些反常都是由错误的优越目标和生活方式引起的。在这类病例中,我们常发现,他们总是倾向于期望得到伴侣的体贴,自己却不去体贴他人;他们还缺乏社会感,缺乏勇气与乐观精神。

  我曾经遇到一个病人,在家里排行老二,他因无法摆脱一种犯罪感而痛苦万分。他的父亲和哥哥都高度重视诚实做人。这个孩子7岁时,有一次他在学校告诉老师作业是自己做的,但实际上是哥哥代他做的。这个小孩的犯罪感就这样隐瞒了3年。最后,他终于无法忍耐这种犯罪感,便跑到老师那里承认了自己的这个谎言,结果老师只是一笑置之。

  接着,他又哭着去见父亲并再次认错。最后,父亲对他尊重事实的品格深以为荣,安慰并表扬了他。尽管如此,这个小孩还是非常沮丧。据此,我们只能下这种结论:他为了这种小错而如此严厉地谴责自己,只是想证明自己是极其诚实正直的。家里高尚的道德风气促使他想在正直方面优于别人。在学习中和社会上,他都觉得没有哥哥优秀,因此他尽力以自己的方式来获得优越感。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还通过各种其他方式来自责。可是后来,他染上了手淫,在学校也没有完全戒掉欺骗行为。每在他参加考试之前,他的犯罪感就会更加强烈。在离开大学后,他本打算找一份技术性工作,但这种强迫性的犯罪感继续对他纠缠不放,于是,他整日整夜地祈求上帝原谅。长此以往,他当然无心于工作了。

  现在,他的心理状况严重恶化,并被送到精神病院,很多人以为他无可救药。但过去一段时间后,他竟然大有起色,离开了医院,只是请求如果病情复发,请院方再次收容。他稍后改学行学艺术史。又要考试了,他竟在一个假日跑到教堂,五体投地拜倒在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