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节 德国再战 2
��卖老、不求上进、嫉贤妒能、懦弱、自轻自贱、自bào自弃、热衷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自我美化、重男轻女、媚上欺下、崇拜强权、缺乏骨气、贪小便宜、见利忘义、不讲信用、缺乏羞耻心、喜欢搬弄是非…多得让中国人自己都要汗颜。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人只有满足物质需求了,才会拥有道德水准,但需要注意,并非“满足了物质需求,自然就会拥有道德水准”,吃饱穿暖是拥有道德的前提,不过,两者并非因果关系,老百姓如果饥寒交迫、生活困苦,自然不会讲究什么道德,可是,没道德的人即便过上富足的生活,还是会没道德。想要让老百姓拥有很高的道德意识,第一步是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第二步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让老百姓自觉遵守道德准则,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即便吃饱穿暖还是道德水平低下。蒋纬国现在已经让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了,他现在要展开第二步,第二步的手段共有两种,一是教化,道德低下的人就是所谓的刁民,而刁民就是愚民,因为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再加上没有开阔眼界,所以才会愚昧,才会刁滑,才会不讲究道德,教育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教育好了,民智自然也就开化了,教育和开化是一体的,即“教化”;二是鞭策,所谓的“鞭策”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用鞭子抽那些不讲道德、破坏社会规矩的人,抽的次数多了,哪怕是目不识丁的愚民、刁民,也知道必须遵守道德准则了。显然,第一种手段是温和的、明的,第二种手段是强制性的、粗bào的。蒋纬国打算双管齐下、相辅相成。

  蒋纬国之所以打算既采用教化手段也采用鞭策手段,共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现在中国近五亿人口全面普及教育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是非常漫长的过程,虽然教育肯定要持续普及,但要慢慢来,接受过教育的人在中国肯定会越来越多,占中国人口总数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可以设想这么一个情况:五亿中国人,五千万接受过教育,四亿五千万还是原来的愚民刁民,同样住在中国,那么,是五千万“带好”四亿五千万还是四亿五千万“带坏”五千万?这个设想的结果,无需说出口,心知肚明即可,所以,教化来不及完成的工作,必须由鞭策弥补;第二个原因是这样的:蒋纬国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清末时的中国遭到列强入侵,列强们纷纷掠夺中国领土,成立了很多租界,租界里的中国人跟租界外的中国人一样不讲究道德(并非明知故犯,而是确实没有这个意识),买车票时不排队,乱哄哄地挤成一团,在这个时候,租界里维持秩序的外国警察可不会跟不排队的中国人讲道理,慢慢地教化中国人,而是直接抡起鞭子,狠狠地抽那些不排队的人,不管挨打的人是哀嚎求饶还是破口大骂,一顿鞭打后,租界里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了,买东西必须排队,哪怕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自觉遵守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思想愚昧的人其实类似于牲口,浑浑噩噩、行尸走肉,没办法与之交流,因为三观根本毫无相同处,想要与之交流,必须花费很长时间很大心血改造他的思想,此时,农夫要让牲口干活,牲口不听话怎么办?跟它讲道理有用吗?一顿鞭子下去,保证老老实实。

  后世的新加坡是一个发达的、明的国家,但新加坡的政治制度又近乎于独裁,但是,新加坡却没有像朝鲜半岛北部某个国家那样闭塞落后,并且还保留了鞭刑,实际上,新加坡民众是支持的,因为该刑法能够对上对下、对内对外都一视同仁,令人心服口服。国民党的中国也是一个独裁国家,既然如此,蒋纬国只能努力将其逐步改造成一个“开明的强权国家”。对于不明的行为,除了道德谴责,还必须依法治理,因为惩罚要比劝说更加有效。

  蒋纬国没想过像蒋介石那样当独裁者,他只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改变中国的强人”。

  蒋纬国正在草拟的“新生活运动修订规章制度”件上不停地写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