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节 德国再战 1
;十月底,德国陆军副总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再次来华,与中日代表在青岛再度召开三国接触性会议。蔡茨勒十分兴奋地告诉中日代表:中日在东方采取的一系列试探性的举动,比如,收复英法在华殖民地、拿下泰国、在东帝汶修建军事基地等,英法荷都只是口头抗议,美国也几乎一声不吭,由此可见,英法荷美都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因此德国打算在欧洲那边也对英法美进行“试探”。
“该来的还是来了啊!”蒋纬国感慨不已,他知道希特勒的“试探”是什么,就是不断打擦边球,一边循序渐进地获得真正开战后的有利条件,一边触碰英法的底线,进行变相的挑衅,如果英法进行实质性的回击,德国立刻与之开战、宣战,战争彻底爆发。“来就来吧!”蒋纬国并不畏惧,“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更何况,下面这场战争对中国而言也没理由就是祸事。即便确实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又如何呢?富贵险中求,人想发达,必须拼搏一把,国家想要崛起,也必须拼搏一把,虽然接下来的战争过程肯定会充满变数,但是,事在人为!要对自己有信心!”
坚定信念后的蒋纬国以庄严的心态等待着从欧洲传来的战争号角。
德国肯定要跟英法再度一决雌雄,以报上次世界大战的一箭之仇和失败耻辱。解决了苏联,一让德国获得了辽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国力大增,战争资本大增,二让德国一劳永逸地杜绝了再度陷入两线作战的危机,从而可以全心全意地对付英法等西方敌人。在苏联战争结束后,希特勒立刻就考虑对英法开战了,他知道苏联还存在着,但他不以为然,一是坚定地认为苏联完全不足为虑,二是蒋纬国跟他打过包票,可以彻底解决苏联,不会让苏联死灰复燃,所以他对德国的大后方是完全放心的。对战英法以及英法背后的美国,德军高层制定的战争计划是这样的:
一、先在陆地上打败英法联军,占领法国、控制法国;
二、在海上打败英国并登陆英国;
三、尽量速战速决,德国最好在美国回过神来之前就已经解决掉英法,独霸欧洲;
四、稳固欧洲后,再与美国一决雌雄,如果美国“识时务”不与德国为敌,德国可以不跟美国开战,结束掉战争,如果美国“不识时务不识抬举”与德国为敌,德国就与之开战。
显然,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的战争过程,几个步骤里都充满了未知,比如:
一、如果德国在陆地上无法速战速决地打败英法联军、解决法国,反而又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陷入漫长的持久战和消耗战,怎么办?
二、如果德国无法迅速地占领、控制法国,那么,德国就没有足够的海岸线和出海口,德国海军会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被英国海军封锁在本土港口,自然,德国就难以打败英国(虽然德国的潜艇可以潜渡英国海军的海上封锁线继而进入公海,但光靠潜艇就想打败英国确实显得不保险);
三、德国无法速战速决地打败法国和英国,战争就全面陷入持久,美国参战的可能性就非常高,这样,西欧战争的模式就会重蹈上次世界大战的覆辙,这恰恰是德国最想避免的。
综上所述,德国不能把全部的胜利希望寄希望在“速战速决地打败、占领、控制法国”这个理想前提上,毕竟德国在上次世界大战中花了四年时间都没能突破英法联军的防线(虽然后世的人都知道德国在二战中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就攻占了巴黎,但此时的德国统帅部自然没有把握),所以,德国想要摆脱上次世界大战的不利处境,必须要在跟英法开战前就获得足够的出海口。德国现在拥有中欧和东欧,这两个地方都没有优良出海口,而西欧是英国和法国的地盘,南欧则通往地中海�
“该来的还是来了啊!”蒋纬国感慨不已,他知道希特勒的“试探”是什么,就是不断打擦边球,一边循序渐进地获得真正开战后的有利条件,一边触碰英法的底线,进行变相的挑衅,如果英法进行实质性的回击,德国立刻与之开战、宣战,战争彻底爆发。“来就来吧!”蒋纬国并不畏惧,“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更何况,下面这场战争对中国而言也没理由就是祸事。即便确实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又如何呢?富贵险中求,人想发达,必须拼搏一把,国家想要崛起,也必须拼搏一把,虽然接下来的战争过程肯定会充满变数,但是,事在人为!要对自己有信心!”
坚定信念后的蒋纬国以庄严的心态等待着从欧洲传来的战争号角。
德国肯定要跟英法再度一决雌雄,以报上次世界大战的一箭之仇和失败耻辱。解决了苏联,一让德国获得了辽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国力大增,战争资本大增,二让德国一劳永逸地杜绝了再度陷入两线作战的危机,从而可以全心全意地对付英法等西方敌人。在苏联战争结束后,希特勒立刻就考虑对英法开战了,他知道苏联还存在着,但他不以为然,一是坚定地认为苏联完全不足为虑,二是蒋纬国跟他打过包票,可以彻底解决苏联,不会让苏联死灰复燃,所以他对德国的大后方是完全放心的。对战英法以及英法背后的美国,德军高层制定的战争计划是这样的:
一、先在陆地上打败英法联军,占领法国、控制法国;
二、在海上打败英国并登陆英国;
三、尽量速战速决,德国最好在美国回过神来之前就已经解决掉英法,独霸欧洲;
四、稳固欧洲后,再与美国一决雌雄,如果美国“识时务”不与德国为敌,德国可以不跟美国开战,结束掉战争,如果美国“不识时务不识抬举”与德国为敌,德国就与之开战。
显然,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的战争过程,几个步骤里都充满了未知,比如:
一、如果德国在陆地上无法速战速决地打败英法联军、解决法国,反而又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陷入漫长的持久战和消耗战,怎么办?
二、如果德国无法迅速地占领、控制法国,那么,德国就没有足够的海岸线和出海口,德国海军会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被英国海军封锁在本土港口,自然,德国就难以打败英国(虽然德国的潜艇可以潜渡英国海军的海上封锁线继而进入公海,但光靠潜艇就想打败英国确实显得不保险);
三、德国无法速战速决地打败法国和英国,战争就全面陷入持久,美国参战的可能性就非常高,这样,西欧战争的模式就会重蹈上次世界大战的覆辙,这恰恰是德国最想避免的。
综上所述,德国不能把全部的胜利希望寄希望在“速战速决地打败、占领、控制法国”这个理想前提上,毕竟德国在上次世界大战中花了四年时间都没能突破英法联军的防线(虽然后世的人都知道德国在二战中只用了不到两个月就攻占了巴黎,但此时的德国统帅部自然没有把握),所以,德国想要摆脱上次世界大战的不利处境,必须要在跟英法开战前就获得足够的出海口。德国现在拥有中欧和东欧,这两个地方都没有优良出海口,而西欧是英国和法国的地盘,南欧则通往地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