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后世锦衣卫的前身:皇城司(第一更)
一打听,这才从苏东坡的口中得知,这所谓皇城司到底是什么鬼。可把这位来自未来的优秀青年才俊震惊得难以自己。

  这才知道,原来皇城司不是王洋所想象中的是什么普通的政治机构,它就是直属于大宋皇家的特务机构,而这种特务机构的原创想法并非来自于宋朝,而是最早起源于三国之时。

  而在三国之时,曹操设置了“校事”,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务机构,据《三国志》载,建安元年,曹操官拜司空,建安三年他回到了许昌开始设置军司祭酒(司空的僚属)一职,这也是曹操置官之始。

  之后的曹操,开始了一系列加空汉帝以及汉臣的动作,这其中,最能够彰显他权倾朝野的,便是“校事”机构的设立。第一任校事的头目是卢洪与赵达,别看他们在历史上名声不显。

  但是就从当时曹操的统治势力范围之内所流传的谚语便能够看出他们的凶狠: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而皇城司就是过去校事机构的延续,亦是未来锦衣卫的雏形。

  皇城司前身系武德司。武德司起于五代,其名称出现可上溯至五代后唐:“武德使史彦琼者,以伶官得幸,帝待之以腹心之任,都府之中,威福自我,正言以下,皆胁肩低首,曲事不暇…”;

  至后汉隐帝诛杀权臣,“乾祐末,隐帝用武德使李业等谋,诛大臣杨弅等…”武德使为皇帝爪牙,权柄甚重,牵制“宿卫诸将”和枢密院。

  宋承后周,太祖幕府旧僚王仁赡授武德使。王仁瞻之后,武德使先后由刘知信和王继恩出任,皆“戚里致贵,尤被亲任,中外践历,最为旧故”。时人称“太祖采听明远,每边阃之事,纤悉必知”,多赖武德司刺探之功。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十一月十日,改武德司为皇城司。

  不过这个皇城司,一直以来都只是打探大宋朝野内部的情报,并没有向大宋境外拓展其情报业务的意思。

  皇城司“依祖宗法,不隶台察”,又“旧制,三衙管军,未尝内宿”,“殿前一司虽统摄诸班禁卫,而皇城一司亦判然不相关,亦汉南北军相统之意也”,也就是说这皇城司不受三衙辖制,乃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

  皇城司亲从官数千人,乃命武臣二员同两都知主之,而殿前复不预,至政和五年,皇城司共辖亲从官五指挥(番号:上一指挥、上二指挥、上三指挥、上四指挥、上五指挥)约三千人;亲事官六指挥(番号:下一指挥、下二指挥、下三指挥、下四指挥、下五指挥,及外三指挥、黄院子、皂院子)约五千人;入内院子五百人;快行、长行各一百;司圊三人;曹司三十人。

  这样的规模,都要有近万之数,如此大规模的特务机构,居然只是用来盯着国内,已然丝毫不逊色于后世明朝时间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了。

  历史果然又狠狠的给王洋王巫山上了一堂历史课,不过,苏大学士倒是对于王洋的误打误撞表示了极高的赞喻。

  认为王洋此举,等于是将皇城司过去成日老盯着国内的目光转移视线,而且以皇城司干了百多年特务机构的水准,至少其在情报水平方面,的确要远远的高于大宋后部下属的那个不起眼的情报机构。

  #####

  两天的时间并不长,王洋借着这两天的功夫,仔细地视查了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三万人在一片工地上劳作,哪怕是在大搞基础建设的二十一世纪,这样的大场面也是极难得见到的。

  王洋不得不庆幸自己的选址,这里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