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无法言说
人手中收购了茶楼后,赵三娘可高兴坏了,一直心心念念着要去请个说书先生回来。听说那家茶楼原先就有一个说书先生后,赵三娘事先也不和赵四娘商量,就拍板把人留了下来。
赵四娘也知道,想要让茶楼高朋满座就很有必要请个说书先生回来,可关键是请回来的人得靠谱呀,不能是个人就往家里头搂呀。
没错,她家的茶楼是新开的,她也不指望能够把府城里有名望的说书先生给招揽过来,但至少得请个中等水平的。可留下来的程先生在赵四娘看来,很是一般,甚至可以说,有些差劲。
不过,赵三娘却觉得很好,每天都会跑去茶楼听书,听得是津津有味。
只要有书听就是好的吧?
赵四娘不客气地指出,程先生说书说得很不咋地,就像是在照着话本读,极为生硬。读书就读书吧,你也选几个好听些的故事读呀,读来读去就那么几个烂大街的恶俗故事,让人听得厌烦。
赵三娘不服,觉得赵四娘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在她听来,程先生说书说得好,讲的故事也很有新意。
好吧,或许真有人喜欢那种一板一眼的说书方式,对此赵四娘暂时不予置评。但,那样的故事就叫新意了?
于是,赵四娘便随口说出几个故事,她要让赵三娘见识见识什么叫做真正的有新意。
姐妹俩打嘴仗,姜荷莲子被请来当裁判。原先姜荷莲子也就是听着乐呵乐呵,可听着听着觉得赵四娘说的很有道理。尤其是赵四娘提到的《杨家将》,她觉得很合适。
姜荷莲子之所以觉得合适,倒不是仅仅是因为《杨家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考虑到,燕元之战即将开打,这部歌颂守边卫国将士的《杨家将》正好可以用来聚拢民心,鼓舞士气。
只是赵四娘所说故事的构思虽好,但还无法直接拿去茶楼说,需要进行改编润色。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半文盲的赵四娘肯定无法胜任,得要另外找人来进行。当时正值年底,要忙的事情太多,这事儿也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赵四娘也知道,想要让茶楼高朋满座就很有必要请个说书先生回来,可关键是请回来的人得靠谱呀,不能是个人就往家里头搂呀。
没错,她家的茶楼是新开的,她也不指望能够把府城里有名望的说书先生给招揽过来,但至少得请个中等水平的。可留下来的程先生在赵四娘看来,很是一般,甚至可以说,有些差劲。
不过,赵三娘却觉得很好,每天都会跑去茶楼听书,听得是津津有味。
只要有书听就是好的吧?
赵四娘不客气地指出,程先生说书说得很不咋地,就像是在照着话本读,极为生硬。读书就读书吧,你也选几个好听些的故事读呀,读来读去就那么几个烂大街的恶俗故事,让人听得厌烦。
赵三娘不服,觉得赵四娘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在她听来,程先生说书说得好,讲的故事也很有新意。
好吧,或许真有人喜欢那种一板一眼的说书方式,对此赵四娘暂时不予置评。但,那样的故事就叫新意了?
于是,赵四娘便随口说出几个故事,她要让赵三娘见识见识什么叫做真正的有新意。
姐妹俩打嘴仗,姜荷莲子被请来当裁判。原先姜荷莲子也就是听着乐呵乐呵,可听着听着觉得赵四娘说的很有道理。尤其是赵四娘提到的《杨家将》,她觉得很合适。
姜荷莲子之所以觉得合适,倒不是仅仅是因为《杨家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考虑到,燕元之战即将开打,这部歌颂守边卫国将士的《杨家将》正好可以用来聚拢民心,鼓舞士气。
只是赵四娘所说故事的构思虽好,但还无法直接拿去茶楼说,需要进行改编润色。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半文盲的赵四娘肯定无法胜任,得要另外找人来进行。当时正值年底,要忙的事情太多,这事儿也就暂时搁置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