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珍贵聘礼
��两间铺子好是好,可、可也不该写我和青林的名字呀!”厚道老实的赵永孝颤着声音道。
赵四娘笑道:“四叔放心,两间铺子一共作价一百五十两,当然不能白送给你!虽然这两个月来为了不让老宅的人察觉出来,只给了四叔你一贯多点儿的月钱,可你是知道的,豆腐坊所赚的远不止这个数。我相信,一两年内你就能把房钱给赚回来,到时再还给咱家也就是了。”
“不成、不成,做豆腐的本事都是你们教的,我都还没报答呢,哪能再拿你们家的铺子呀!”赵永孝连连摇头拒绝道。
“永孝,你这说的是啥话,一家人还分啥‘你们家’、‘我们家’的?你这么说,也太见外了!四娘给你就拿着!”赵永忠帮口道。
姜氏也道:“是呀,他四叔,你留在这儿好好整治份家业,你哥才能走得安心啊!”
“嗯,咱们都走了,以后就得靠你孝敬咱爹娘了。可手里没钱怎么孝敬得起来呢?所以啊,你还是把铺子收起来吧!”笨嘴笨舌的赵永忠今日超常发挥,短时间内竟又想出个理由来,可赵三娘听着就是不舒坦,不过暗自翻了个白眼的她也紧随其后加入了游说的行列中。
最终,在赵四娘家的再三苦劝下,赵永孝将两张房契收下。不过固执的他还是坚持写下欠条,再三承诺会尽快还清欠款。
接下来的几天,大伙儿依然忙于筹备婚事。
虽然赵永孝说了一切从简,可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办妥各项嫁娶事宜还是相当费力的。
这一日是五月十一,包括李家老太太在内,李家所有人都聚在了李记饭馆里,忙碌着第二天的喜宴。
赵四娘家原打算将喜宴摆在庆丰楼,都说好了由热心的汪掌柜免费提供场地,再由赵家铺负责置办酒席,既体面又实惠。不过,李家人和赵永孝再三合计后,改将喜宴摆在如今尚显简陋的李记。
此刻,李家老太太陈氏正坐在李记的柜台后面,手执细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一块招牌。
这块刻着“李记饭馆”四个大字的招牌显然已有年份,看得出来它曾用黑漆漆过,还一定漆得很好,常年剥蚀过后,黑漆只剩了点痕迹,但整块招牌并未朽坏,依然保存完好。
是的,这就是李记原先的那块老招牌。随着李记的歇业,李家人一直将它珍藏在家中,却万没想到它这么快就能重见天日了。
前儿李家人收到那份带着李记房契的聘礼时,个个喜极而泣。就连李家最小的孩子李青林都知道李记对自家有着非同一般的含义,可以说那是李家祖祖辈辈奋斗的结果。而爹爹最愧疚的就是因为自己的病将祖上传下来的基业给败光了,临死前他甚至觉得无颜去见祖宗。
如今爹爹总算能够含笑九泉了吧?
对于给予李家人这一切的赵四娘家,他们真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之前,赵四娘家不单出极高的月钱雇他们这些老老少少去豆腐坊干活,还教会他们做各种豆制品。虽然赵四娘家说了,教他们做法不过是为了方便豆腐坊做生意,让他们别过意不去。可李家人很清楚地知道不是的——诸多豆制品中也就豆腐稍稍有些难运,为了生意的话,至多教做豆腐就够了,其他方子又何必教呢?那些豆制品在姜家滩的作坊里都有的做,运来镇上并不是啥难事,完全不用把方子泄露给他们——那些可是随便抽一样就能让一户人家好几代衣食无忧的秘诀呀,别人家藏还来不及,可赵四娘家居然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
再有,就是这�
赵四娘笑道:“四叔放心,两间铺子一共作价一百五十两,当然不能白送给你!虽然这两个月来为了不让老宅的人察觉出来,只给了四叔你一贯多点儿的月钱,可你是知道的,豆腐坊所赚的远不止这个数。我相信,一两年内你就能把房钱给赚回来,到时再还给咱家也就是了。”
“不成、不成,做豆腐的本事都是你们教的,我都还没报答呢,哪能再拿你们家的铺子呀!”赵永孝连连摇头拒绝道。
“永孝,你这说的是啥话,一家人还分啥‘你们家’、‘我们家’的?你这么说,也太见外了!四娘给你就拿着!”赵永忠帮口道。
姜氏也道:“是呀,他四叔,你留在这儿好好整治份家业,你哥才能走得安心啊!”
“嗯,咱们都走了,以后就得靠你孝敬咱爹娘了。可手里没钱怎么孝敬得起来呢?所以啊,你还是把铺子收起来吧!”笨嘴笨舌的赵永忠今日超常发挥,短时间内竟又想出个理由来,可赵三娘听着就是不舒坦,不过暗自翻了个白眼的她也紧随其后加入了游说的行列中。
最终,在赵四娘家的再三苦劝下,赵永孝将两张房契收下。不过固执的他还是坚持写下欠条,再三承诺会尽快还清欠款。
接下来的几天,大伙儿依然忙于筹备婚事。
虽然赵永孝说了一切从简,可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办妥各项嫁娶事宜还是相当费力的。
这一日是五月十一,包括李家老太太在内,李家所有人都聚在了李记饭馆里,忙碌着第二天的喜宴。
赵四娘家原打算将喜宴摆在庆丰楼,都说好了由热心的汪掌柜免费提供场地,再由赵家铺负责置办酒席,既体面又实惠。不过,李家人和赵永孝再三合计后,改将喜宴摆在如今尚显简陋的李记。
此刻,李家老太太陈氏正坐在李记的柜台后面,手执细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一块招牌。
这块刻着“李记饭馆”四个大字的招牌显然已有年份,看得出来它曾用黑漆漆过,还一定漆得很好,常年剥蚀过后,黑漆只剩了点痕迹,但整块招牌并未朽坏,依然保存完好。
是的,这就是李记原先的那块老招牌。随着李记的歇业,李家人一直将它珍藏在家中,却万没想到它这么快就能重见天日了。
前儿李家人收到那份带着李记房契的聘礼时,个个喜极而泣。就连李家最小的孩子李青林都知道李记对自家有着非同一般的含义,可以说那是李家祖祖辈辈奋斗的结果。而爹爹最愧疚的就是因为自己的病将祖上传下来的基业给败光了,临死前他甚至觉得无颜去见祖宗。
如今爹爹总算能够含笑九泉了吧?
对于给予李家人这一切的赵四娘家,他们真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之前,赵四娘家不单出极高的月钱雇他们这些老老少少去豆腐坊干活,还教会他们做各种豆制品。虽然赵四娘家说了,教他们做法不过是为了方便豆腐坊做生意,让他们别过意不去。可李家人很清楚地知道不是的——诸多豆制品中也就豆腐稍稍有些难运,为了生意的话,至多教做豆腐就够了,其他方子又何必教呢?那些豆制品在姜家滩的作坊里都有的做,运来镇上并不是啥难事,完全不用把方子泄露给他们——那些可是随便抽一样就能让一户人家好几代衣食无忧的秘诀呀,别人家藏还来不及,可赵四娘家居然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
再有,就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