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深山远亲
还躲着一个小姑娘,这是你妹妹吗?唉,总算肯出门了,那就好啊!对了,她是叫春花,还是叫春草来着呀?”赵三郎急急问道。
平日少言寡语的赵三郎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他那连珠炮似的发问下,不仅携着弟妹前来道谢的袁春芳被问住了,就连赵家人也都怔住了,而那个极其怕羞的小姑娘更是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吓得往自家大姐背后缩了缩。
赵三娘率先反应过来,笑斥道:“话都被你一个人说完了,你还让人家怎么说?”不过她大概能够猜到赵三郎的用意,于是连忙支使他爹道:“爹,你怎么还不把外公叫回来?人家袁姑娘姐弟仨走了好几十里山路,肯定是有很要紧的事儿要和外公商议,可不能让人家等太久呀!”
听了这话,趁赵永忠还没回应,袁春芳赶忙就要表明其实自家没啥急事,不用特意使人去叫回姜老爷子。不过她见赵三郎朝他使了个眼色,也就没有张口。
姜氏也反应了过来,忙道:“他爹,还不快去!”
赵永忠见妻儿催促得厉害,也担心人家真有急事,也就急急地去了。
赵永忠前脚刚走,赵三娘后脚就请出在后面忙碌着的姚秀芬,让她舅母好好招呼袁家姐弟,自己则拉着她娘去办节礼了,恨不得立时就把这档子事儿给了了。
要说招待客人这活计,平日怎么也派不到姚氏身上。可如今姜氏母女都不空,而恰巧今日姜家为了庆贺姜华伤愈要在晚上请客,姜月娥就留在了家中帮忙,这会儿店中实在没啥合适的人选,无奈之下只得让姚氏出马了。
姚氏站了几个月柜台,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腼腆的小媳妇儿,现在她应付起大妈大婶基本没啥压力。只不过那是对待顾客,出价砍价,她总有话说。可真招待起袁氏姐弟来,端完茶递完水,她就卡壳了。
至于袁氏姐弟,今日他们一是来道谢,二则是有事相求。只不过这些日子来他们欠姜家实在太多,而自己本非那脸厚之人,见姚氏不主动说话,他们也张不开那口。
原本袁氏姐弟中有一个和自己年龄相若的小姑娘,更有一个十五六岁正当妙龄的大姑娘,再加上方才自个儿口不择言,赵三郎怎么也不能凑上去搭讪。可偏偏这会儿铺子里一个客人都没有,偌大的厅堂里陷入了一片沉寂,让人好不尴尬。
赵三郎悄悄推了推傻站着的赵四郎,赵四郎傻乎乎地回过头,然后——没动。
“袁姑娘……”赵三郎深深觉得,他今年说过的话都没有他今日一天所说的多。
而和赵三郎说话的姐弟几个是什么来历呢?说来话长。
原来这几个袁家的孩子论起来是姜家的亲戚,可到底是那门亲戚?只怕姜家人都得费好大的劲儿才能掰扯明白。想当日袁家人寻亲上门的时候,姜氏恰好守在铺子里,可一听说他们是姜家的亲戚,她就愣了神——怎么?娘家还有什么连我都不知道的亲戚吗?或者说,娘家还有亲戚吗?
姜氏娘家所在的姜家滩里最昌盛的就是他们姜氏一族,可以说只要是姜姓人家,多少都沾亲带故。不过她家所在的那一支子孙稀薄,自她祖父那一代起,就成了一脉单传,因而如今的姜家几乎没有亲戚。
袁家人不太可能是出自姜氏一族的亲戚,那难不成是来自姜氏外家的亲戚?想想也不可能。因为杨氏是随着家人逃荒到姜家滩,然后被她爹半卖半送留在了姜家,她的家人十有*已经死在了乱世里,就算大难不死,也不知道飘零到了何方,哪可能会有亲戚上门?
然而古人说得好: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
平日少言寡语的赵三郎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他那连珠炮似的发问下,不仅携着弟妹前来道谢的袁春芳被问住了,就连赵家人也都怔住了,而那个极其怕羞的小姑娘更是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吓得往自家大姐背后缩了缩。
赵三娘率先反应过来,笑斥道:“话都被你一个人说完了,你还让人家怎么说?”不过她大概能够猜到赵三郎的用意,于是连忙支使他爹道:“爹,你怎么还不把外公叫回来?人家袁姑娘姐弟仨走了好几十里山路,肯定是有很要紧的事儿要和外公商议,可不能让人家等太久呀!”
听了这话,趁赵永忠还没回应,袁春芳赶忙就要表明其实自家没啥急事,不用特意使人去叫回姜老爷子。不过她见赵三郎朝他使了个眼色,也就没有张口。
姜氏也反应了过来,忙道:“他爹,还不快去!”
赵永忠见妻儿催促得厉害,也担心人家真有急事,也就急急地去了。
赵永忠前脚刚走,赵三娘后脚就请出在后面忙碌着的姚秀芬,让她舅母好好招呼袁家姐弟,自己则拉着她娘去办节礼了,恨不得立时就把这档子事儿给了了。
要说招待客人这活计,平日怎么也派不到姚氏身上。可如今姜氏母女都不空,而恰巧今日姜家为了庆贺姜华伤愈要在晚上请客,姜月娥就留在了家中帮忙,这会儿店中实在没啥合适的人选,无奈之下只得让姚氏出马了。
姚氏站了几个月柜台,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腼腆的小媳妇儿,现在她应付起大妈大婶基本没啥压力。只不过那是对待顾客,出价砍价,她总有话说。可真招待起袁氏姐弟来,端完茶递完水,她就卡壳了。
至于袁氏姐弟,今日他们一是来道谢,二则是有事相求。只不过这些日子来他们欠姜家实在太多,而自己本非那脸厚之人,见姚氏不主动说话,他们也张不开那口。
原本袁氏姐弟中有一个和自己年龄相若的小姑娘,更有一个十五六岁正当妙龄的大姑娘,再加上方才自个儿口不择言,赵三郎怎么也不能凑上去搭讪。可偏偏这会儿铺子里一个客人都没有,偌大的厅堂里陷入了一片沉寂,让人好不尴尬。
赵三郎悄悄推了推傻站着的赵四郎,赵四郎傻乎乎地回过头,然后——没动。
“袁姑娘……”赵三郎深深觉得,他今年说过的话都没有他今日一天所说的多。
而和赵三郎说话的姐弟几个是什么来历呢?说来话长。
原来这几个袁家的孩子论起来是姜家的亲戚,可到底是那门亲戚?只怕姜家人都得费好大的劲儿才能掰扯明白。想当日袁家人寻亲上门的时候,姜氏恰好守在铺子里,可一听说他们是姜家的亲戚,她就愣了神——怎么?娘家还有什么连我都不知道的亲戚吗?或者说,娘家还有亲戚吗?
姜氏娘家所在的姜家滩里最昌盛的就是他们姜氏一族,可以说只要是姜姓人家,多少都沾亲带故。不过她家所在的那一支子孙稀薄,自她祖父那一代起,就成了一脉单传,因而如今的姜家几乎没有亲戚。
袁家人不太可能是出自姜氏一族的亲戚,那难不成是来自姜氏外家的亲戚?想想也不可能。因为杨氏是随着家人逃荒到姜家滩,然后被她爹半卖半送留在了姜家,她的家人十有*已经死在了乱世里,就算大难不死,也不知道飘零到了何方,哪可能会有亲戚上门?
然而古人说得好: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