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自力更生办学堂
p; “第二步,咱们自己培养,这庄子里面人这么多,咱们/多找一些先生,来教这些佃农们识字。”

  “在庄子里开办学堂。”

  “挑一些人出来,如果只是教识字的话,大概也就一年半载时间,基本上就可以上工了!”

  “你们觉得如何?”

  三人都沉吟下来,罗璧先开口道:“爵爷,如今也就只能这么办了!”

  “庄子里这么多佃农,总有不少记忆好的,兴许用不上一年半载。”

  “而且,爵爷这是在给他们创造机会,相信所有佃农都会拼命学习的!”

  “依属下看,最多半年,差不多就可以达到上工的要求了!”

  王孟愚连道:“昊哥,老罗说的不错,如今也正好要入冬了,我们就趁着冬天这几个月,多请一些先生过来,教这些佃农识字。”

  郑直谦也点头同意。

  赵昊颔首道:“行,那这件事就这么办,老罗你来挑选合适的人,年龄在十六到三十五……到四十五岁之间吧。”

  “不管男女,都可以。”

  “尽可能的多挑选人,然后进行筛选,分班。”

  “剩下的也教,不过不用着急,慢慢来就行。”

  “我们直接在庄子里开办学堂,先定下十个吧!”

  “学堂里给吃的!”

  “三餐!”

  要是不给福利,是不会有人来读书的,因为对于这些佃农们来说,读书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连科举考试都没有。

  官吏的任免,大多都是举荐制,或者世袭制。

  这也是朝廷上下被世家把控的主要原因。

  谁都知道这样不行,但是谁也都无法改变这种扯淡的局面。

  因为读书人太少太少。

  就是个死循环。

  赵昊之所以又造纸,又要印书,就是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彻底挖了世家的根。

  王孟愚就道:“昊哥,这么搞的话,摊子是不是铺的太大了?”

  郑直谦也道:“昊哥,如果只是让佃农们识字,以后进工坊做工,完全没必要啊!”

  “而且,我们现在投入已经不小了,再开办十个学堂的话,还要供三餐饭食,还要请数十名先生。”

  “即便你把乾酒的分成全都投入进来,我们恐怕也很难支撑。”

  乾酒工坊虽然供不应求,价格也是极高,就跟造钱的机器一样。

  但,目前来说,乾酒工坊的产量毕竟还是有限。

  每个月能拿到的分成,也并没有太多。

  等到明年,造纸工坊这边还要进行一轮扩建。

  还需要钱。

  赵昊在心里简单算了算,微微点点头。

  “你们说的也有道理,那就这样,我们先建立两个大点的学堂。”

  “一个男子学堂,一个女子学堂。”

  “每个学堂五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