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朱棣:朕绝不允许,于谦再被冤杀!
��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听着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如北魏徐纥般口授机宜处理军国重事;听着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到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却招致众人忌恨。

  一直听到,朱祁镇夺门登基,下旨杀于谦,天下冤之。

  愤怒!

  朱棣此时心头的怒火像是将要喷发的火山!

  良久的沉默后,心头满是意难平的朱棣愤而挥刀,径直剁下桌角。

  “竖子安敢尔!”

  是真的意难平!

  如此清廉、正直、有能力,几乎可以比肩诸葛武侯的人,就这么被冤杀了!

  凭什么?!

  而李景隆更是忍不住抬起大袖,擦拭了几下眼角。

  “于谦,死后归葬故乡杭州钱塘县西湖畔,与岳武穆并列。”

  姜星火愀然吟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提着刀如同凶虎一般要择人而噬发泄怒火的朱棣,此时闻言,忽然怔住。

  不只是这首诗,而是姜星火透露出的重要信息——“杭州钱塘县”。

  朱棣的心,砰砰地快速跳动着。

  按时间算算,三杨按七十多岁致仕,而没几年于谦就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为新的兵部尚书,那么之前应该是侍郎级别。

  在大明,熬到侍郎一般也得五十多岁了。

  那岂不是意味着......

  于谦此时可能已经好几岁了?!

  在听闻故事结局的愤怒与悲痛过后,朱棣的心中充满了喜悦......乃至激动。

  怀揣着巨大的激动之情,朱棣忽然意识到,自己可以提前很多年挽救于谦在未来的命运!

  英雄相惜,哪怕隔着久远的时空,朱棣也能感受到于谦身上的那股如诸葛武侯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

  “朕绝不允许,于谦再被冤杀!”

  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心里发誓道。

  而此时他才发现,姜星火在看着他。

  两人目光相对,一时竟有些碰撞。

  朱棣的目光中充满了仿佛是“劫后余生”一般的喜悦,与尚未完全褪去的愤怒。

  而姜星火的眼中,则带着平静,与一丝......期盼?

  他是在期盼死亡的到来吗?

  不,不,绝不是这样。

  姜星火明澈的目光与微微蹙起的眉头里,还隐藏着其他的含义。

  朱棣忽而恍然,姜星火或是识破了他和李景隆的身份,或是没有识破。

  但临死前想通过这番话,来让未来于谦的命运,产生一丝可能的变数。

  这是姜星火打算死前给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一点影响。

  不为他自己,而是为了在未来,那个不该如此冤死的民族英雄!

  “我想说的都说完了,燕校尉请动手吧。”姜星火平静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