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不配为人师
�大作为全国知名的高校,是不是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杜绝此类事情?

  真相被公布后,得逞的人,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这种行为,并不比那些冒名顶替读大学的人光明磊落,性质一样恶劣,当事人应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

  除了得利者之外,参与的人员,比如薛父这种,应该怎么处理呢?

  据说,今天早上,报社又接到了很多电话,都是反映情况的。

  有人说,自己考研究生之所以落榜,也是因为被不合理的举报,希望记者帮忙调查。

  有人说,薛文婷的父亲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是师范大学的老师。

  身为教育工作者,却践踏教育的公平,这样的人,不配为人师。

  ……

  当然,京大和薛父的学校办公室,也接到了不少电话,都是要求处理这起不公平的研究生招生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还被爆出,有些高门子弟,或者有门路的家庭,通过一通操作,获得加分,也挤占了别人受教育的机会。

  事情发酵得都出乎柴记者的想象,他一天只睡四个小时,连轴转地整理素材。

  报社这边也给他机会,写连续性的报道。

  参加完经济会议的叶舟,本来以为自己这次京城之行的任务结束了,准备收拾收拾,给柳城的亲朋好友好长辈们买礼物的时候,又被江教授给叫到学校。

  “你脑子活,你帮忙想象,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应对。”

  现在,外界争论的话题,已经变成了:一些特殊的人群,是否可以挤占教育公平?

  叶舟抿抿嘴,她能说什么?

  得利者,肯定觉得理所当然。

  哪怕几十年后,这样的不公平,依然存在啊。

  世上哪里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叶舟说:“针对烈士子女的照顾,这一点不应该被质疑,质疑烈士子女待遇问题的,都是人渣,人渣的言论,不值得反驳。

  有些人,是祖辈流血流汗,获得了比普通人相对好的资源。

  这一点,相信学校方面的压力也很大。

  但是,那部分人挤占普通老百姓的资源,老百姓愤怒,很正常啊。

  立场不同,想法不同。

  我的建议是,每年学校提前列出能特殊照顾的人数,把这些和统招的人数区别开。

  比如,今年给特招的名额是十个人,请托的人应该会超过十个,让他们内部竞争这十个名额就行。

  这样,就不会挤占普通人的资源,他们内部也有竞争,学校也能从这些人里面筛选出相对优秀的人。”

  校领导一听,眼睛都亮了。

  这主意,真不错。

  叶舟终于得以脱身,下楼就看到扶着自行车在楼下等她的周朗。

  两人一起往友谊商店的方向去。

  路上,叶舟忍不住感慨地跟周朗说:“周朗,以后我们有孩子的话,你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别整出一个学渣来,还死皮赖脸地往大学里塞人。我丢不起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