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于细节见真知
�说。

  切记,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有用的,就像是我们人体不会有无意义的器官一样。”

  ……

  “其实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个题外话。那就是尽可能的去挑选你能驾驭得住的摄影机。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用75mm的15孔胶片,你会发现它的最近对焦距离很远,法兰距高。你拍的特写就很困难。

  而这时候我们就要考量给出特写的环境因素。你是在室内?室外?深处环境如何?是否要和周围的虚化背景相呼应?

  如果你暂时没有答案,那么好,重复我之前说的方法。把一段镜头拉出来,开头、中间、结尾,一段一段的去切。找到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后,确定自己到底要把它拍成一个什么样。

  切记,拍电影不是炫技,无论是什么样的镜头结构,最终都是为电影而服务。”

  ……

  和大三大四的导演系同学们上课,就不需要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了。

  讲干货。

  讲实在的。

  怎么讲?

  就这么讲。

  不需要拉一部片子出来。

  那太幼稚了。

  都大四了,自己该掌握的东西都掌握的差不多了,许鑫很清楚这群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或多或少已经开始孵化自己的第一个项目。

  无论是什么故事,他们都需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从0开始统筹,规划,先编好一个故事,设置好整体框架,找到一台摄影机……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甚至是一些“投资”等等。

  而在这些环节中,如果没有一支技术成熟的剧组带领,那么势必是两步一坎儿,三步一坑。

  许鑫要做的,就是最大可能的帮他们减少这些误区。

  俗称:避雷。

  而这方面的解释,就是他在台上讲,下面学生在听。

  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这些大四的导演听的津津有味。

  可对于那些来凑热闹的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许鑫讲的就像是天书一样。

  什么……画面比例?

  什么……几孔几孔?

  懂么?

  多多少少知道和胶片尺寸相关。

  可脑子里却空空如也,根本没有任何概念。

  听不懂。

  但……

  看着那些大四的学长那如同开蒙大悟一样的表情,又觉得许鑫说的很厉害。

  而等一节课结束,当他们对这些学长问道:

  “学长,你感觉许老师讲的怎么样?”

  所有人的回答都出奇的一致:

  “真厉害!”

  当然了,这是比较正统的说法。

  更直观的是:

  “牛比。”

  或者再直白一些:

  “真特么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