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来电铃声

  “好啦,采访就到这里吧。张导中午才抵达,这会儿时差还颠倒着,这次就不帮你们牵线接受采访了。辛苦了,两位,赶紧上车回去吧,晚上怪危险的。”

  没给俩人任何继续的机会,许鑫摆摆手,扭头对刘墨墨说道:

  “姐,咱们走吧。”

  “嗯……再见。”

  刘墨墨礼貌对俩人挥了挥手,和许鑫一起朝着车子的方向走去。

  “我上张导的车。”

  “嗯,我自己开车走。”

  “好。”

  俩人说着,听到了后面的“许导再见,谢谢您”的话语后,许鑫回头冲俩人微微一笑,摆摆手,直接坐进了张一谋的车。

  刚上车就听老头来了句:

  “那俩是国内的记者?”

  “不是,南加大的留学生。新闻专业的,来这碰碰运气,刚好堵住我了。”

  许鑫解释了一句。

  这会儿车里除了发行公司那边的司机以外,就是张沫、孟丹青。没啥外人,他便直接说道:

  “我有点担心明天媒体的反馈……”

  “……”

  张一谋沉默了片刻。

  看着前面的夜景,平静说道:

  “没什么好担心的,接受与否,事在人为。”

  “……”

  本来许鑫还有一肚子话想说。

  可听到这话后,在黑暗中看了一眼他那眼窝深陷的模样。

  嘴唇微动……最后也沉默了下来。

  也罢。

  木已成舟,事已至此。

  那就走着看吧……

  ……

  “张沉溺于华丽的摄影和夸张的慢镜,强调每个华丽的枪伤引发的血喷。贝尔演了一个良心自我发现的机会主义者,但最终,他的救赎之路让人觉得只是对《辛德勒名单》的无力模仿。不过他的角色至少还有些层次,不像邪恶的日本军官或诱人的妓女。《金陵十三钗》里,张多半只是证实了被转化成视觉盛宴的悲剧的效果会被大大削弱——人类的苦难被拉低成了视觉上的小手腕。”

  ——《村声》,tim grierson

  “张先生采用了一维的,充满爱国之心的方法揭露日军对南京的入侵和占领并非毫无理由和不合时宜。近来一些天朝电影显示出更加感性的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对侵华日军的妖魔化。《金陵十三钗》遭到了与几部同类经典影片的纵向比较,而横向上关于大屠杀的电影少之又少,只有路川的《南京南京》和纪录片《南京》可以参照。那些电影人跑来用观点武装电影,而张先生则撤回老电影的迷雾之中,拒绝占领高地。

  ——《纽约时报》,mike hale

  “毫无疑问,张一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是部带有宣传企图的电影,片中天朝士兵全部英雄伟岸,日本入侵者全部卑劣可鄙。我们从前看过这类战争片,但难道观众仍未超越非黑即白的刻板道德?”

  ——pasadena art beat,jana j. mon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