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二百二十九斩
  书肆后院。

  几位先生谈得乏了,便歇下来喝茶。旁听的众士子终于得了机会,争相求问,以求解惑。

  曾第一总是抢在前头,他上前朝荀砚行礼,随后问道:“方才听几位先生谈论济世之道、文章之道,学生受益良多,却也有一惑,想请先生赐教。”

  荀砚抬手,“请问。”

  曾追问道:“先生,究竟何谓道?”

  荀砚略微思忖,答道:“后生所言即为道。”

  他?曾追心头疑惑更甚,虚心问道:“学生愚钝,还请先生详解。”

  荀砚盘坐两仪榻上,双手结于丹田,摈除杂念,娓娓解道:“儒家之道,为‘礼治’‘德治’‘人治’,也就是人与人合理相处之法则。道家之道,则为虚无,无相无形,法于自然,讲求无为、不妄为,遵循自然之理。佛家之道,在于修行,在于‘拂尘埃’,在于悟,在于超脱自我,净化心灵。”

  他稍作停顿,给曾追以思考的时间,随后继续道:“此三道皆为人之道,同出一源,无有高下之分。只是问道之人不同,其所求、所需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不同而已。”

  曾追疑问:“人之道?”

  荀砚微微一笑,看向曾追,“人之道,便是以人之意志,去探究、寻问人与人、与天地、与自我之相处之法,是人对世界之识辨。后生方才问道,与圣人曾经问道并无不同,皆是为识为辨。因问道、求道之过程,亦为道,遂有我方才一言。”

  曾追恍然大悟,“也就是说天下大道,皆为人道,是人探究、寻问人与人、与天地、与自我之相处之法。”

  “是,也不是。”胡煦思索片刻,接道:“天下本无道,因人而生道。天下只是天下,并不以人之意志所改变,所以道即是人,人即是道。”

  曾追好似明白了什么,却又总觉眼前罩着一团迷雾。

  荀砚与袁祖之对视一眼,含笑点头,随后听二人继续谈论。

  胡煦朝众人拱手一礼,随后对曾追继续道:“所谓道,都是人由所见、所识、而所悟、所得,并非自然存在。自然无道,天下亦无道,道只在人心。”

  袁祖之微微蹙眉,正要说话,一道声音自角门传来,接过了话头。

  “非自然无道,天下无道,而是人为自己之所见、所识、所悟、所得而障,只识人之道尔。若自然无道,天下无道,人又何以窥道而得之?”

  众人回头,皆吃了一惊。

  几位先生也有些诧异。

  曾追惊喜道:“楼兄!你来了。”

  胡煦也露出喜色,随后又问:“照月方才所言,可还有后解?”

  楼云春上前,朝几位先生行了一礼,随后对胡煦道:“天地生万物,人为其一,人既有道,万物岂能无道?万物既有道,天地自有道,只是道非道,道不名道罢了。”

  “道非道,道不名道。”人有人之道,万物有万物之道,天地有天地之道,只是此道非彼道,此名非彼名罢了。

  曾追与胡煦心服口服。

  胡煦自叹不如,拱手道:“受教了。”

  袁祖之琢磨三人此番对话,觉得三人各有各理,没有对错,只是楼云春得之更全,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