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驾崩
; 经历了四十余年之和平与安宁,国家达到了前所未有之稳定与繁荣。然而,朕时常自问,朕何德何能,足以承受如此荣耀?去年入冬以来,朕深感体力与精神之疲惫,如今病体沉重,恐怕无法再次坐于龙椅之上,面见群臣。朕将皇位托付给朕之皇曾孙温煜熙,他以天性之爱,日夜陪伴于朕身旁,从未懈怠。他聪慧明理,朕早有心将其作为继承者。顺应天命与民心之期望,朕命他即刻在灵柩前即位为皇帝。

  朕之皇后,以她高贵之身份与德行,始终陪伴于朕左右,她之慈爱仁厚与端庄顺从,远播于天下,朕命尊她为皇太后,继续以她之智慧与慈爱,引领后宫,抚育新帝。

  对于军队之赏赐与国家之后续安排,将由新帝来决定。丧礼应以日易月,山陵之制度,务必从简节约。在外之群臣只需在本处举哀,不得擅自离岗。成服三日后,即可除去丧服。边疆之州镇,应以金革从事,无需举哀,以保边疆之安宁。

  于戏,生死之际,唯有圣人方能达其归。更何况,天命所归,不会轻易离弃我大清。国家之未来,更需依赖文武百官,辅佐新帝,弥补不足。朕有何遗憾?朕寄希望于内外臣民,体谅朕之深意。主事者,执行朕之旨意。

  翰林学士承旨王叔文恭敬地写完遗诏后,将其呈于病榻之上的温景安皇帝面前。温景安皇帝,这位历经风雨、开创万世基业的雄主,以颤抖的手,拿起了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的玉玺,庄重地在遗诏上盖下印记,这一刻,遗诏正式生效。

  温景安皇帝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国家、对百姓的深情眷恋与对未来的深深期许。盖印完毕,他将玉玺缓缓放下,目光扫过群臣,仿佛在与他们做最后的告别,也仿佛在将国家的重担与未来的希望,托付给每一个人。

  群臣见状,无不跪地叩首,泪如雨下。他们深知,随着遗诏的生效,大清帝国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皇曾孙温煜熙将即刻在柩前即位为皇帝,承继大统,肩负起引领大清走向未来的重任。而他们,作为国家的栋梁,也将继续辅佐新帝,共同开创大清的辉煌。

  温景安皇帝,这位一生致力于国家安定、民族复兴的帝王,以遗诏为信物,完成了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最后承诺。他的离去,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大清帝国,将在新帝的引领下,继续前行,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群臣在悲痛中,也感受到了一种庄严的使命与责任。他们将铭记温景安皇帝的遗愿,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温景安皇帝的遗诏,将成为他们心中的灯塔,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直到永远。

  当温煜熙,温景安的曾孙,站在病榻前,接过那封承载着帝国未来的遗诏时,他的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对曾祖父的深深敬爱,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温煜熙深知,这份遗诏不仅是权力的交接,更是对家族荣耀的延续,对国家未来的承诺。

  温煜熙的目光落在遗诏上,每一个字都仿佛镌刻着曾祖父的智慧与勇气。在这一刻,他仿佛能够听到曾祖父在耳边的教诲,感受到他那坚定而温暖的目光。温煜熙知道,作为温景安的曾孙,他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群臣,那些曾经在曾祖父身边辅佐的忠臣,如今都投来期待的目光。温煜熙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将遗诏紧紧地握在手中,仿佛握住了整个帝国的命运。在这一刻,他不再是单纯的曾孙,而是帝国未来的掌舵人。

  温煜熙心中默念着对曾祖父的承诺,他将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大清帝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他将继承曾祖父的遗志,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让大清帝国的荣耀永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