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冷僻之题
�一万五千字,必须在两天内答完,也就是每天要写八千字左右。

  当然,卷子答完后并不用上交,而是放在一旁,等全部完成后一起上交,第三天开始做策论,如果两天做不完,就会影响到第三天的策论,继而导致最后策论完不成或者诗作水平太差,直接被淘汰。

  所有的考生都迫不及待地提笔答题了,大家心里都有数,题目不难并不代表自己就能考生,毕竟录取比例摆在那里,大家只能拼细节,书法和卷面整洁就是给审卷官的第一印象了。

  李延庆并不急于提笔,他需要谋定整个篇幅,以决定字体和行距,这是他在发解试中的经验,也是所有高手的共同体会,越是这种靠细节决定胜负的考试,他们越要谨慎小心。

  李延庆足足筹谋了一刻钟,才最终确定了字体大小和行间距,这时,他把试卷又翻到最前面,从第一部分开始做起。

  第一部分是贴经,共有十题,也是经文题中字数最多的部分,要有万字左右。

  贴经有两种考法,一种是给出几行字,只露出其中两句,其余涂墨,要求考生把涂墨部分默写出来,这种稍微简单,因为字数不多。

  第二种方式就比较难,只写出一句,要求考生将整篇文章都默写出来,北宋后期的科举都是采用第二种方式。

  第一题只有一句话:‘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如果经文不熟悉,根本不知道它的出处在哪里?

  李延庆细看第一题,才暗感吃惊,刚开始初看时认为比较简单,可细看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是出自老《尚书》中的一句话,王安石编写的《书经新义》中,这句话却没有了,作为伪说而删除,如果士子不看老尚书,只看《书经新义》,这句话根本就闻所闻未。

  李延庆不由暗暗感激师父姚鼎,当年他授课时,专门讲了《尚书》和《书经新义》的对比,又把删除的部分列举出来,其中就有这句话,若非如此,他李延庆一样答不出这第一题。

  这道题对于一般考生而言其实非常冷僻,估计对很多考生,第一道题就是迎头一棒。

  这句话是出自《虞书?舜典》,李延庆沉思片刻,决定把题目也写上。

  他随即提笔写道:‘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

  就在考生们全神贯注答题之时,贡院的审卷楼三楼内,主考官余深正站着窗前慢慢喝一杯茶,从他的视角可以清晰地看见下方的考场。

  这是他第二次作为省试科举的主考官出现在这里,科举作为朝廷重大政策的风向标,主考官的任命绝不是随意指定,而是几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朝廷时局看似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暗流激涌,朝廷中除了公相蔡京外,还有媪相童贯和隐相梁师成,他们三大势力,一个管朝政,一个掌军权,一个主导制诰,三人都权势极大,这也是帝王之术,制造矛盾以平衡,蔡京和童贯明争暗斗,梁师成则两头挑拨,两头通吃。

  在朝廷中,除了蔡京大权独揽外,还有左相白时中和右相余深,白时中是蔡京走狗,而余深又和童贯走得颇近。

  这次科举原本是蔡京推荐白时中出任主考,但遭到童贯的强烈反对,他指出白时中在上届科举为主考时出现了作弊的重大丑闻,不宜再担任主考,最终天子赵佶接受了梁师成的推荐,任命余深为主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