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解试科举(八)
  科举考诗一般是从文选或者前人诗中找出其中一句,让考生理解这句诗的含义,再赋诗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佚名诗大多都是科举中的诗作,这主要是科举实行糊名制,很多诗作流传出去就无名无姓了。

  今天解试的题目是‘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考生理解它的诗意后再做新诗一,李延庆至少想到了七八治学读书诗,他沉思良久,最后决定从三诗中选一作为今天的答案。

  一是6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里面的名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另一是朱熹的《读书有感》,再有一是清朝赵翼的《论诗》,里面名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当然,李延庆还记得几比较普通一点诗,但因为他昨天的对策题有点考虑不周,如果他不在诗上加以弥补,很可能他这次科举就会落榜,李延庆今天只能出奇兵了。

  他反复斟酌这三,他先淘汰了赵翼的《论诗》,一是不太切题,论诗不是治学,其次宋朝极其推崇杜诗,而这诗的前两句:‘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会让考官反感。

  剩下的是6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读书有感》,这两诗都非常好,根据士子们调查,主考官欧阳珣比较注重实践,那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会更加符合他的性格。

  但从诗意上看,朱熹的《读书有感》却更加贴合题目意境,李延庆一时难以决策。

  考虑良久,李延庆决定以考题为标准,不要去迎合主考官的喜好,他最终选择了《读书有感》,李延庆便提笔在考卷上写下了这诗。

  《读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就像一次异常痛苦的洗礼,历时七天五夜的科举终于结束了,除了提前黯然离去的士子外,其他无论考得好还是考不好的士子,都要痛痛快快放纵自己,安阳县的各大酒馆全部爆满,士子们觥筹交错,开怀痛饮。

  今天是李延庆请客,除了请胖子郑荣泰外,还请了张显以及周春等几名临漳士子,一行人在郑福楼包了一个大间,众人开怀畅饮。

  今天张显心情不错,他已经决定去州学读书,解开了这个心结,即使今天他的刑律题没有做出来,他也不放在心上了。

  周春喝了一杯酒,笑道:“大家都在猜刑律的出题人一定是太学教授,那道唐宋刑律对比题太学生都学过,对他们来说很简单,大家都很怀疑,出题人就是想把这次恩科的录取机会留给太学生?”

  “是吗?”

  李延庆笑着问郑荣泰,“太学教过那道题吗?”

  郑荣泰眨巴眨巴小眼睛说:“我可能上刑律课那天正好感恙请假,没有听到这节课,竟然不知道太学教过?不过那道题我也正好复习到了,答得很顺畅。”

  周春怀疑地看了一眼李延庆,李延庆是不是把祖父的笔记借给这个死胖子看了?他给李延庆再三叮嘱过,笔记绝不能外传。

  李延庆心知肚明,便笑道:“为了这次科举,郑兄家里请了不少名师,有这些名师专业押题,郑兄这次一定能考中。”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