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出使倭国(六)

  都是有公职的人,玩耍个屁,那些人都是上街收集民间情报的。当然,顺便也要销售一下李总带来的货品。

  期间,李脱离过几次组织,他带着几个能忽悠的小子多次宴请倭国小说家。就在临行前的最后一次宴请,瞧着小说家们情绪都不太高,李想想便知道原因。他们能受到好待遇完全是因为自己,他们怕等咱离开倭国又回到原来的生活。

  通过言语间不着痕迹的打听,李得知在他没邀请的时候,这些小说家也会被很多贵族叫到府上讲故事。除去古代娱乐少的这个外在因素,倭国贵族的行为源于一种微妙的心里。唐使们口中的大唐,人人都喜欢看话本,这是一种持久的流行。

  对于比自己强很多人的人,只要不是特别有损己方利益或者明显违法的事情,很多人都会盲目去跟风模仿。因此原本没太在意话本的贵族们,竟将听故事慢慢演变成平城京的新风潮。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行,想来这种流行很快就会蔓延至全倭国。

  然而,大部分小说家都是生活在倭国底层的人,眼界所限使得他们不能跳框架看清局势,故此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他们也不想想,就冲着不知道李何时再来,再想起曾经结识过的同好,倭国上层的聪明人也不能差他们一口饭吃。

  然而,他们的焦虑对想得人情顺便完成大任务的李来说,却是个很好的施展机会。

  见大家情绪不高,李故作理解地说道:“哎,我明日就要走了,下次再相逢不知要等到何时!临行前,兄弟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大家考虑一二。”

  李的发言将很多人从走神中拉回来,一个小年轻好奇着接话问道:“说什么请不请,自己兄弟何必客套。”小年轻内心很自豪,前些日子他还是被人笑话的说书先生,生活更是连基本的温饱都做不到,转眼几天竟跟大唐来的尊贵人物称兄道弟起来,想想都跟做梦一样。

  “兄弟爽快,那我就厚颜说了。之前跟你说过我办报纸的事情,是这么回事儿,我想将你们的作品带回去发表到报纸上。你们看,这个费用按我们的规矩来成吗?”

  小年轻爽快说道:“嗨,这点儿小事情何必特意打招呼。还提费用做什么,你拿去用就是了!”

  其他人也纷纷出言,都说李跟他们太外道了。嘴上说得爽快,其实心里都在滴血,原来人家唐人写小说还给钱的,竟不似他们这样要靠人按意愿来打赏。钱当然想要,只是想到恐怖的苏我世家,没人敢真的应承,还是命最重要。

  李闻言不似往常的爽朗,而是满面诧异地说道:“什么?拿回去随便用?!不行不行,我们大唐小说界十分讲究规矩,若让人知道我居然白拿人家的故事不给钱,那往后可真是没法儿混了。大家都是才华横溢的人,你们同意我在大唐发表作品已经很够朋友,关于费用可不能推辞,不然就是没拿我当朋友!”

  屋内的倭国小说家们又开始口头推辞,实则已经开心死了。人家说不收钱就是陷他于不义,那么我们收钱的理由很充足嘛,完全不用担心被贵族们责怪了。而后,所有人都好奇李准备给多少钱,只是没人好意思也没人敢开口询问罢了。

  李曾经也是普通平民,他很懂得在场人的心思,这下可以上重头戏了。

  “关于故事费用的问题,我们大唐都是按字数和故事精彩程度来分段给稿费。另外,如果有故事特别受百姓欢迎的,事后还有一笔丰厚的感谢费。由于倭国和大唐距离比较远,我本人不可能每次都来收稿,故此打算让往来的商队定期帮忙运送。然而,商队的人又没有才华去分辨什么故事该给什么价钱,故此我想了一个好办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