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好你个高士奇
宣武门外东厂胡同,高府,一顶软轿落在门前台阶下。【】
“老爷回来了!”
轿子还没落地,门房便殷勤的奔了过来,小心的掀起轿门,躬身要扶老爷,不想却被老爷给挥手退了下来。门房心思转得快,知道老爷这是有心事,忙识趣的退到一边,不敢搁老爷眼前。
高士奇此时满脑门心事,从轿出来后,望着面前这座皇于前年三藩平定之时恩赐给自己的宅子,愁肠满绪,既涕零感恩又是惶恐不安,竟一时失神站在那里不知进府。轿夫和随从们见状,也都不敢言声,一路他们就察觉到老爷今天与平日不同,往常经过街面时总会掀起轿帘与他们说几句热闹事,今儿个却是一路行来只字不发,还不时的在轿内叹着气,再老爷现在这幅模样,显然是有事,还不是一般的小事,不然依自家老爷秉性,断不会失神到这般地步。轿夫和随从们都是晓事的,当下一个个都站在那里不敢乱动,也不敢提醒老爷到府了什么的。
皇啊,你到底还信不信奴才了呢?高士奇呼了一口气,又想起今儿早朝发生的事。
今天早朝本是议的台湾弃留的事,这事从八月郑氏归附以来就闹到现在,朝廷一直没个定信,皇那边也对此事犹豫不决,不知是要保台还是要弃台。此事的争论也从原先福建的地方官员延伸到了朝堂之间,又蔓延到各地督抚,几乎每天都有各地督抚关于台湾弃留的折子送到京师,街谈巷议也是热闹非凡,端得是北京城的一大谈资。然今儿皇一朝,便让内监们将靖海候施琅的一道折子给当朝念了一遍,然后便不作表示,而是要臣子们廷议。
从皇亲政以来,大多都是圣断亲裁,很少有交由廷议的,而大凡交给廷议的一般都是大事,如撤藩、平台,不过几乎每次廷议的结果都是皇愿意到的,所以内监一读完施琅的折子,殿的臣子们便琢磨出皇的真实用意了,来皇是了施琅这折子,而且也定是有了主张,否则不会让廷议。这所谓的廷议只是走个过场,毕竟臣子们纷争太大,据说连帝师陈廷敬都参与了进来,所以皇为了平息弃台派臣子的意见,就又将廷议这个去比较“公平得体”的法子给用了出来,以示“朕心之公”。
高士奇素以揣磨圣意精准自得,当然猜得出圣意如何,很自然的便支持起施琅来,侍郎苏拜、左都御史赵翎、李蔚等人也都异口同声的赞同“保台”,索额图和明珠这两个对头也难得的一致起来,纷纷就施琅折子所提到的六条呈述了自己的法,最后廷议的结果是一人再反对“保台”,转而要求皇早下旨意以安台湾军民之心,并尽快如施琅所提那般在台湾设府置县,派得力干员、精兵强将驻守,好断了那荷兰夷人狼子野心,保我大清万里海疆不虞再有海靖之忧。
在臣子们的“强烈”要求下,康熙便顺应臣子之心和民意,着吏部和兵部尽快拿出相应章程来,于近期内将台湾事谊操办解决。按理,台湾的事情解决了,这早朝便就差不多要结束了,就是有些别的事,也不过是六部按规矩奏些部务什么的,有地方受灾的也拿出来议一议,安排地方赈灾什么的。但最近各地太平事,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并灾事可报,所以高士奇便以为今儿早朝便到此结束了,准备等散朝之后去南房觐见皇,将探查到的宁古塔之事详细禀于皇,请皇定夺,顺便提一提永平知府和辅国将军固泰的事。等这些事都解决之后,再去明相府将遇到的索伦人米庆之事说与明相知晓,能不能加以利用。事情想得好好的,怎料这些却被一个人给打乱了,此人便是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李光地。
李光地与高士奇都是南房行走的学士,平时见面也都是相谈甚欢,且二人都是汉官,同气相连,彼此照应是应该的,就算再交情,也万折台之理,所以照理说李光地断不会有害自己的意图,但让高士奇想不到的是
“老爷回来了!”
轿子还没落地,门房便殷勤的奔了过来,小心的掀起轿门,躬身要扶老爷,不想却被老爷给挥手退了下来。门房心思转得快,知道老爷这是有心事,忙识趣的退到一边,不敢搁老爷眼前。
高士奇此时满脑门心事,从轿出来后,望着面前这座皇于前年三藩平定之时恩赐给自己的宅子,愁肠满绪,既涕零感恩又是惶恐不安,竟一时失神站在那里不知进府。轿夫和随从们见状,也都不敢言声,一路他们就察觉到老爷今天与平日不同,往常经过街面时总会掀起轿帘与他们说几句热闹事,今儿个却是一路行来只字不发,还不时的在轿内叹着气,再老爷现在这幅模样,显然是有事,还不是一般的小事,不然依自家老爷秉性,断不会失神到这般地步。轿夫和随从们都是晓事的,当下一个个都站在那里不敢乱动,也不敢提醒老爷到府了什么的。
皇啊,你到底还信不信奴才了呢?高士奇呼了一口气,又想起今儿早朝发生的事。
今天早朝本是议的台湾弃留的事,这事从八月郑氏归附以来就闹到现在,朝廷一直没个定信,皇那边也对此事犹豫不决,不知是要保台还是要弃台。此事的争论也从原先福建的地方官员延伸到了朝堂之间,又蔓延到各地督抚,几乎每天都有各地督抚关于台湾弃留的折子送到京师,街谈巷议也是热闹非凡,端得是北京城的一大谈资。然今儿皇一朝,便让内监们将靖海候施琅的一道折子给当朝念了一遍,然后便不作表示,而是要臣子们廷议。
从皇亲政以来,大多都是圣断亲裁,很少有交由廷议的,而大凡交给廷议的一般都是大事,如撤藩、平台,不过几乎每次廷议的结果都是皇愿意到的,所以内监一读完施琅的折子,殿的臣子们便琢磨出皇的真实用意了,来皇是了施琅这折子,而且也定是有了主张,否则不会让廷议。这所谓的廷议只是走个过场,毕竟臣子们纷争太大,据说连帝师陈廷敬都参与了进来,所以皇为了平息弃台派臣子的意见,就又将廷议这个去比较“公平得体”的法子给用了出来,以示“朕心之公”。
高士奇素以揣磨圣意精准自得,当然猜得出圣意如何,很自然的便支持起施琅来,侍郎苏拜、左都御史赵翎、李蔚等人也都异口同声的赞同“保台”,索额图和明珠这两个对头也难得的一致起来,纷纷就施琅折子所提到的六条呈述了自己的法,最后廷议的结果是一人再反对“保台”,转而要求皇早下旨意以安台湾军民之心,并尽快如施琅所提那般在台湾设府置县,派得力干员、精兵强将驻守,好断了那荷兰夷人狼子野心,保我大清万里海疆不虞再有海靖之忧。
在臣子们的“强烈”要求下,康熙便顺应臣子之心和民意,着吏部和兵部尽快拿出相应章程来,于近期内将台湾事谊操办解决。按理,台湾的事情解决了,这早朝便就差不多要结束了,就是有些别的事,也不过是六部按规矩奏些部务什么的,有地方受灾的也拿出来议一议,安排地方赈灾什么的。但最近各地太平事,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并灾事可报,所以高士奇便以为今儿早朝便到此结束了,准备等散朝之后去南房觐见皇,将探查到的宁古塔之事详细禀于皇,请皇定夺,顺便提一提永平知府和辅国将军固泰的事。等这些事都解决之后,再去明相府将遇到的索伦人米庆之事说与明相知晓,能不能加以利用。事情想得好好的,怎料这些却被一个人给打乱了,此人便是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李光地。
李光地与高士奇都是南房行走的学士,平时见面也都是相谈甚欢,且二人都是汉官,同气相连,彼此照应是应该的,就算再交情,也万折台之理,所以照理说李光地断不会有害自己的意图,但让高士奇想不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