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回太子心思
两端之人。”太子愤愤说道。他所说的首鼠两端之人,指的便是那些在他与恪郡王萧经之间犹疑不定的勋贵官员们。那些人明面上对他敬畏有加,可是暗地里却谁也没把他这个国之储君当回事儿。毕竟皇上对太子的不喜今年已经摆到明面上了,数次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斥责太子,让太子颜面尽失。这也是太子近来越发喜怒无常的原因之一。

  “太子殿下说是的,眼下情势对殿下不利,殿下此时更应当寻求助力而非累赘,恕臣直言,萧世子虽然能为殿下做些事情,可是他却不是殿下的助力而是累赘,况且自萧世子离就到现在已一月有余,若萧世子真的有心,又岂会不捎来只言片语?以臣之浅见,只怕萧世子心中另有打算。”公孙敬不遗余力的抹黑萧淆,太子听了脸色越发阴沉,他本就是能好猜疑的小性子,又有公孙敬在一旁进言,萧淆在太子这里就算是彻底没戏了。

  “反正阿淆已经远离京城,不说他了,公孙先生,你说现在孤应该怎么做?”太子有些烦躁的在阶下来回走动,不耐烦的问道。

  “殿下也不必如此着急,以臣之见,您目前要做的是对内讨皇上欢心,对外与重臣结盟。”公孙敬不紧不慢的说道。

  “如何结盟?父皇几番训斥于孤,还有那位重臣敢与孤结盟?”太子愤愤叫道。一想到金殿之上父皇毫不留情的怒斥,太子的面皮都紫涨起来,古往今来做太子憋屈到他这个份上的,他是头一位。

  “殿下,臣记得太子妃的胞弟还不曾定下亲事,东宫之中侧妃良娣的名额尚有空缺,您膝下只有一位公子一位千金,也还单薄了些。”公孙敬慢条厮理的说了起来。

  太子妃有四个弟弟,年岁相差不大,也都没有定下亲事,他不免皱眉问道:“公孙先生说是的哪一个,又可配何人?”

  公孙敬笑着说道:“臣说的太子妃娘娘的嫡亲胞弟,安国公府的四公子唐明诏,四公子今年十二岁,与宣宜郡主正是佳配。”

  “宣宜郡主?哦,你说的是萧灵,不合适。明诏虽是嫡出却非袭爵长子,如何能配的起郡主。”太子摇头否决了公孙敬的提议。

  公孙敬却笑着说道:“殿下此言差矣,唐四公子自幼聪慧,才名广布京城,以十二之龄已经连中两元,臣以为以唐四公子的才情,必能创下连中六元的佳话,有何配不得郡主?”

  太子妃的亲弟弟唐明诏,是天生的读书种子,自小酷爱读书,三岁发蒙,四岁便将三百千背的烂熟,五首能做岁,七岁便能写出锦绣文章,九岁考取秀才功名,得了县试头名,后又考得府试头名,若非去岁院试之时唐明诏因病未能参加考试,说不定他现在已经是连中小三元的元首了。

  太子不知想到了什么,脸色变的有些阴沉,冷声说道:“明诏的婚事不急,且议议侧妃良娣人选吧。”

  公孙敬暗叹一回,他做东宫洗马已经整整六年了,如何还能不懂太子的心思,只怕太子已经将内弟唐明诏当成禁娈了。这唐明诏不独才学好,相貌也极好,生的清秀可人,正是太子喜欢的那种类型。太子虽然只是在三年前见过唐明诏一面,想来也已经上了心,不过因为唐明诏在东门书院读书,从来不在外头走动,才让太子没有机会下手罢了。

  “殿下,侧妃良娣的人选好定,可是宁亲王府是您首先要争取的助力,而宣宜郡主是宁亲王府唯一的女儿,若是您的内弟与宣宜郡主结亲,宁亲王府就算不支持您,在皇上眼中他们也会变成您的人。”公孙敬有心帮一帮素有才名的唐明诏,不想让他毁于太子之手,便再次建议起来。

  太子双眉紧锁,半晌没有说话,公孙敬暗暗捏了一冷汗,不知道太子会不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