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碧血剑(55)
扣了。

  明朝御史的权力很大,有权监察各行政部门。大学士代皇帝拟的圣旨、六部尚书所下的决定,御史都可放言批评,而且批评经常发生效力。皇帝派去监察武将的“总督”、“巡抚”,本来都是属于“都察院”的监察官,并不是行政官。因为监察官权大,后来就变成了总司令、总指挥。好比部队的政委或政治主任兼任司令员。

  但要做到御史,通常非中进士不可。要中进士,必须读熟四书五经,书法漂亮,会做合乎应制规范的八股文。明朝读书人如何废寝忘食的学八股文、考进士,读一下《儒林外史》就很清楚了。明朝派去带兵、指挥大军,和清军猛将锐卒对抗的,却都是这批熟读诗云子曰、书法漂亮、八股文做得很好的进士。

  明末抗清有三位名将,功勋卓著:熊廷弼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解元(全省考举人第一名),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他们三个是文官,幸亏碰巧有用兵的才能。本来明末皇帝的运气不坏,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三个第一流的军事家。然而文官会带兵,那就是危险人物。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孙承宗),杀死了另外两个。

  别的奉命统兵抗清的八股文专家们可就没有军事才能了。杨镐,万历八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袁应泰,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王化贞,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

  袁崇焕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之下,去应付辽东艰巨的局面。当然,更艰巨的,是应付北京朝廷中的局面。

  背后是昏愦胡涂的皇帝、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言官;手下是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所面对的敌人,却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大天才努尔哈赤。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创制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铁骑奔驰于北埵大漠、南疆高原,扩土万里,的的确确是威行绝域,震慑四邻。

  努尔哈赤以祖宗遗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家,带领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帝国(元朝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不能说中华帝国的领土竟有这么大。蒙古大帝国的中国部份,远比清朝的疆域为小)。清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宋明两朝更不能与之相比。今日中国领土中的西藏、新疆、黑龙江、台湾、青海、内蒙古等等大片土地,都是满洲人得来的。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俄罗斯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全盛时期的领土,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了。

  满洲战士后来打败了俄罗斯帝国的骑兵,打败了尼泊尔的啹喀兵,打败了蒙古兵,打败了朝鲜兵,打败了越南兵,间接打败荷兰兵(郑成功先打败荷兰兵,攻占台湾,满洲兵再打败郑成功的孙子),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无敌于天下。

  满洲当时和明帝国交战,已接连三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每一个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努尔哈赤兴兵以来,迄此时为止,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

  满洲兵所以军力强盛,几乎战无不胜,一来因女真人生于苦寒之地,环境恶劣,自幼即经受苛严之锻炼。成军之后,纪律极严,战阵中若首领被杀而部属不死者,全队齐斩,又若部属战死而队首不死者,队长处斩。军令强迫全队官兵共存亡,长官死则全队俱死,部队死则长官亦死,若不死于战阵,事后追究亦必斩首。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命多尔衮、岳托统兵伐明,宣示军律曰:“尔等临阵,若七旗败走,一旗拒战者,七旗所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