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零章由陆转海
r />   但是他的申辩书有如石沉大海,柏林方面始终没有任何回音,这也使得他只能收束他的部下,以旁观的姿态看着欧洲海上的战争。

  与欧洲大陆上对峙状态的慢慢形成不同,中俄北方边境线上的战争却是呈现一面倒的格局,随着伊尔库兹克和安加斯克的陆续陷落,俄国人不得不将战略防御线收缩到叶卡捷琳娜堡一线,事实上由于当年的远东铁路修到叶卡捷琳娜堡就停滞不前的缘故,叶堡东方的大片土地上,俄罗斯根本没有与中华帝国一拼的实力。

  而在中亚部分,王士珍的使者开始与咸海南方海滨的希瓦汗国取得了联系,对于这片土地上的第三种势力,也是最弱的一个势力,王士珍的计划是花剌子模人要么请藩,要么中立。当前最好是让他自动请藩,实在不行要一个中立也就够了。而简单的接触后,花剌子模就应允保持中立,王士珍虽然有些不悦,但是当前的任务并不在这里,不悦归不悦,也还是放过了这个汗国。

  他的大后方交给了教化司司正杨度,杨度的工作却是另辟蹊径,他采取的方式与王士珍先前的暴力肃清政策不同,相反与当地的一些汗酋交起了朋友,向他们说明帝国的归化政策,在他看来,这些地方的人在四五十年前还是心归王化的,即便是过去了一两代两三代,但是当年毕竟还是有些根基的,既管这些根基已经很不牢靠了,但总比俄国人才几十年的经营好些吧,俄国人对当地人又能好到哪里去?

  抱着这个宗旨,杨度采用了一系列的怀柔手段,当前正是缺粮的季节,因为跟大将军王士珍不睦的关系,他又不敢动用军粮,于是便走了同年的关系,从陕西巡抚处调了若干的米面过来,也算收买了不少的人心。

  他这个举动也收获到了一定的成效,暴力反抗的事件也少了不少,甚至还有另外的收获,波斯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那几位自然是在规划之内的,倒是南方有不少阿富汗人跟他取得了联系,言语中似乎有求援的意思。盘问清楚了,他这才上了个折子,把前因后果讲了清清楚楚。

  阿富汗王室当前的国王叫哈布拉比汗,在英国的半殖民统治下过的还算安逸,倒是他的儿子也是太子叫阿曼努拉,自来同情国内向往独立的青年阿富汗党人,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中国给予了阿拉伯的沙特家族以独立的支持,并且没有像传统殖民国家那样提出苛刻的条件,据说只要口头上承认中华皇帝为宗主即可,所以他就秘密安排了人与正好此时开始怀柔政策的杨度联系。阿曼努拉或者说他支持的青年阿富汗党希望杨度给予他实际意义上的支持,譬如给人给枪,趁着这个世界大乱的时刻,阿富汗完全可以从英国人的控制中走向独立。而为了感谢中国的帮助,阿富汗可以加入中华帝国的藩属行列,效乾隆年间例,岁岁入贡,地位比拟廓尔喀就可以了。(乾隆年间时,叫爱乌罕,时有入贡良马等物。)

  这么大的事情杨度做不了主,所以他把球踢回到了北京我这里。一时之间,我也不好太明确的回答他,眼前的局势正是我尽量避免招惹英国人的时候,德国人希望中国海军配合他们行动的请求我都没答应,现在就更没有理由去支持阿富汗独立了。而且阿富汗一上来就摆明找冤大头出头的样子,这个与阿拉伯不同,我没有理由开始就明确答复他们。

  于是这封折子就留中不发了,杨度是个大儒,向来有些文人的穷酸气,在这个关节口他敢跟王士珍顶牛也是他不智的证明之一。而这时候我在阿富汗问题上不置可否,很可能还会给他误会,要是到时候他自作主张做错了什么事,这么个人就可惜了。

  所以就琢磨着要换将,那个地方毕竟还是战区,太文的官派过去的确是有些不合适,杨度这个人的使用,现在看起来当初我的确有些失误了。想了想又电话征询了徐世昌的意见,于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