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二章萨拉热窝事件
p;所以,当我反复要求军队克制,时而又要求军队表现实力的时候,每一次我的命令都得到了帝国皇家陆军和海军的贯彻执行。在中华帝国货轮敖广号在英吉利海峡被不明国家击沉,所有船员全部罹难后,在御前会议上,我再一次协调了各方面的态度。谕旨一道道的发出并得到执行,外交部在英德双方都发表了各自的声明之后,终于在事件发生后的第四天也就是1911年10月13日,发表了中华帝国有关本次事件的初步声明,声明指出,中华帝国暂不接受任何其他国家有关此次事件的任何调查结果,也不接受任何国家提供的慰问,并将派遣海军军官代表团前往相关海域执行调查任务,无论是哪一国的军事势力导致此次事件的发生,都意味着对中华帝国实际意义上的宣战。中华帝国海陆军暂时保留武装追究相关国家的权力。有关罹难船员的慰问金事宜,将由内帑拨出专门款项,由内阁民政部负责落实。

  英德两方都对该项声明表示了认同和欢迎,这也让北京,包括我在内的统治阶层感觉到一丝不安,从事情的表象来看,英国人的嫌疑很大,但英国毕竟损失了两条巡洋舰和六百多人,他们即便是要舍孩子套狼,但也没必要一口气舍掉这么多孩子。而且,有关船只上载有违禁物资一事,英国只字未提。

  而要说是德国吧,倒是有可能,但是这条船毕竟是给德国运货物的,德国的被封锁已经落到实处了,他们很快就会亟需从海外运来的战略物资,而且坦克是他们的高级将领马肯森将军点名订购的武器,他们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击沉这么一条船。当然,他们的嫌疑非常大,但是也不能完全就认定是德国人干的,所有目击此次事件的人都已经葬身海底,目前北京高层也只能认定英德的各有嫌疑,英四德六的样子。

  当然,这已经无关紧要了,无论是从帝国的利益还是军事的角度,这一次事件除了死的人比较可怜之外,从其他任何方面来看,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其一海军官员可以名正言顺的就近参与英德的海上大战,这世界上排名前二的两支海军的对抗,将会让我们的海军获得巨大的成长。而另一方面,帝国本来也需要一个借口去保持中立,正好这次事件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在事件没有水落石出,或者说北京需要他水落石出之前,中国可以毫无顾忌的保持一个中立的姿态。

  这正是我所看重的,帝国的超然与德英集团之外的第三势力的角色的确立,是我长期以来的一个目标,而敖广号事件正好给了我这么个机会。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精神传递给下面的军政各级国家机器了。

  首要做的就是要军队保持一个长期备战的激励状态,借着载洸履新的机会,这个目的已经开始逐步实施了,载洸已经被安排去了各重要大军区做了巡视,相信备战工作会很好的贯彻下去。同时,敖广号事件也给了宣传部一个做好扩军准备的契机,中华帝国的国威在海外受损,每一个帝国子民都应该随时做好准备,去捍卫帝国的荣耀。这为将来的扩军工作铺下了一个铺垫。

  在物资囤积方面,也受益良多,要打仗这个思想已经在帝国国民中间逐步形成,在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国民享受了二十年的太平盛世之后,他们需要对国家做出贡献了。战争债券开始发行,东亚股份公司开始以半官半商的名义在民间募集战争资金和物资。(注:更正一下,前几天有关粮食年产量计算有误,改为三十亿石。)

  而宣传部还有个新任务就是敲打各个藩属国,特别是东方那不安分的两个藩国三股势力,对于他们也开始按照他们忠诚度及国力的不同,开始提出不等的要求,其中包括提供物产和人力。其中物产可以以青壮人力来抵充,部队需要扩编,将来打仗不可能永远是帝国把他们遮罩在羽翼之下,他们也需要为帝国的霸业贡献出他们的力量和鲜血。

  按照兵役部的估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