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洛阳,洛阳
��运粮的口子便是,幸好玄宗皇帝心里对于这运粮过程中的血腥了解得很,他不想留下千古骂名,所以当即就把这份奏折给扣住了,从那之后,这议论才逐渐消散。
既然建起了江淮转运使司衙门,既然就任了这个江淮转运副使,管起了漕运这一摊子,李曦自然是希望这条血腥之路就此停下,但他心里也明白,只要漕路一天不通畅,只要长安的粮价一曰不落下来,这桩生意就总会有人去做的。
或许自己可以把周家给打掉,甚至这样还可以捎带着断了太子李鸿的一条财路,但是,周家打掉了还会有李家、王家、赵家之类的冒出来的。
所以,这种治标不治本,还容易惹来争议的事情,倒是没有多大的必要去做了。
无语地看着下面的激流,还有偶尔闪入眼中那些在激流之中起伏着或上行或下行的船只,看着他们在湍急的水流冲击下惊险万分的避过三门天险的过程,李曦久久无语。
然后,他转过身来,看着身后众人,指着自己身后的三门峡,大声道:“在长安的时候,裴相公和魏岳魏大人都说过,要想修一段漕渠取代这三门天险,很难!但是不管有多难,这一段漕运,咱们非修不可!”
众人闻言都是面色沉谨地点头,柳荣又探头往下看了一眼,转过头来,他指了指脚下,又指了指黄河北岸,大声道:“南边比北边还要险要,依我看,咱们可以先在北边修一条陆路,这大河的水很大呀,水流也很急,恐怕漕渠不是那么好修的,有了一条陆路,咱们就可以先绕过这一段河道,慢慢的去想办法修漕渠。”
李曦点点头,认可了他的说法。
在洛阳的时候跟裴耀卿,跟魏岳,跟常风等人,都曾经探讨过修漕渠以取代三门峡的事情,那时候李曦虽然没到过三门峡,但是三门天险的威名却仍是听过的,因此才有这个提议,但是他这个提议一说出来,就遭到了裴耀卿和魏岳的反对。
要在这一段河道上修漕渠,可不像在关中地区修广通渠那么简单,因为在这一段河道上,大河刚刚离开高原,正是奔流直下的时候,水流很是湍急。即便是漕渠修好了,水量和水流,仍会无法掌控:黄河水大,运河的河水就会跟着湍急;黄河水小,运河的河道就会干涸下来,到最后,船只仍然免不了要去走三门。
但是,当李曦亲眼看到下面险象环生的一幕又一幕,他还是决定,这漕渠,必须修。
有问题可以试着去解决,没有办法可以想办法,即便实在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那也要修,修了漕渠,哪怕还是会出现像裴耀卿和魏岳所说的那些问题,但是至少,当人们再走三门的时候,危险还是会下降不止一半。
黄河水大的时候,漕渠内的水流固然也是湍急,但至少航道是固定的,水流也是稳定的,比之走在河里随时都有可能撞上石头被撞个粉碎来说,危险降低了何止一半?
黄河水小的时候,漕渠内水位不够,当然就形同废弃,但是那个时候,黄河内的水量也变小了许多,水流也不至于那么湍急了呀,船只再走三门的时候,危险也是跟着降低了的。
所以,叉着腰站在半山腰上苦思良久,他还是摆了摆手,“修!漕渠和陆路,都要修,同时修,回去之后就去找工部要人要方案,朝廷养了那些个大匠,可不是白吃饭的,要克服这等天险,他们必须站出来出把力!”
************************************************************************************接下来的几天,李曦带着人就扎在三门,走访、问询、调查、测量,仔细的去推敲有�
既然建起了江淮转运使司衙门,既然就任了这个江淮转运副使,管起了漕运这一摊子,李曦自然是希望这条血腥之路就此停下,但他心里也明白,只要漕路一天不通畅,只要长安的粮价一曰不落下来,这桩生意就总会有人去做的。
或许自己可以把周家给打掉,甚至这样还可以捎带着断了太子李鸿的一条财路,但是,周家打掉了还会有李家、王家、赵家之类的冒出来的。
所以,这种治标不治本,还容易惹来争议的事情,倒是没有多大的必要去做了。
无语地看着下面的激流,还有偶尔闪入眼中那些在激流之中起伏着或上行或下行的船只,看着他们在湍急的水流冲击下惊险万分的避过三门天险的过程,李曦久久无语。
然后,他转过身来,看着身后众人,指着自己身后的三门峡,大声道:“在长安的时候,裴相公和魏岳魏大人都说过,要想修一段漕渠取代这三门天险,很难!但是不管有多难,这一段漕运,咱们非修不可!”
众人闻言都是面色沉谨地点头,柳荣又探头往下看了一眼,转过头来,他指了指脚下,又指了指黄河北岸,大声道:“南边比北边还要险要,依我看,咱们可以先在北边修一条陆路,这大河的水很大呀,水流也很急,恐怕漕渠不是那么好修的,有了一条陆路,咱们就可以先绕过这一段河道,慢慢的去想办法修漕渠。”
李曦点点头,认可了他的说法。
在洛阳的时候跟裴耀卿,跟魏岳,跟常风等人,都曾经探讨过修漕渠以取代三门峡的事情,那时候李曦虽然没到过三门峡,但是三门天险的威名却仍是听过的,因此才有这个提议,但是他这个提议一说出来,就遭到了裴耀卿和魏岳的反对。
要在这一段河道上修漕渠,可不像在关中地区修广通渠那么简单,因为在这一段河道上,大河刚刚离开高原,正是奔流直下的时候,水流很是湍急。即便是漕渠修好了,水量和水流,仍会无法掌控:黄河水大,运河的河水就会跟着湍急;黄河水小,运河的河道就会干涸下来,到最后,船只仍然免不了要去走三门。
但是,当李曦亲眼看到下面险象环生的一幕又一幕,他还是决定,这漕渠,必须修。
有问题可以试着去解决,没有办法可以想办法,即便实在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那也要修,修了漕渠,哪怕还是会出现像裴耀卿和魏岳所说的那些问题,但是至少,当人们再走三门的时候,危险还是会下降不止一半。
黄河水大的时候,漕渠内的水流固然也是湍急,但至少航道是固定的,水流也是稳定的,比之走在河里随时都有可能撞上石头被撞个粉碎来说,危险降低了何止一半?
黄河水小的时候,漕渠内水位不够,当然就形同废弃,但是那个时候,黄河内的水量也变小了许多,水流也不至于那么湍急了呀,船只再走三门的时候,危险也是跟着降低了的。
所以,叉着腰站在半山腰上苦思良久,他还是摆了摆手,“修!漕渠和陆路,都要修,同时修,回去之后就去找工部要人要方案,朝廷养了那些个大匠,可不是白吃饭的,要克服这等天险,他们必须站出来出把力!”
************************************************************************************接下来的几天,李曦带着人就扎在三门,走访、问询、调查、测量,仔细的去推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