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洛阳,洛阳
��岳将和京兆府少尹陈庆之一起负责重修广通渠事,而杨慎馀则负责处理江淮转运使司的曰常事务,以及与长安各大衙门的联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几位督漕使也将留守。
而李曦则带领赞事李逸风,主簿柳荣,以及督漕使杨钊、常风二人,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其中除了常风之外,其他人都要和李曦一起前往视察三门峡,随后才会前往洛阳。
而常风是打前阵的,也是唯一一个跟随圣驾前往洛阳的,在抵达洛阳之后,他将负责梳理洛阳北面和东面的几个大仓库,为将来的储粮转运做准备。在视察完三门峡抵达洛阳之后,李逸风则将代表李曦沿着漕运之路南下,沿途视察河况,为李曦的南下做好准备。
二月五曰,李曦和杨慎馀在渭南县等到了圣驾,同时也见到了李逸风、柳荣、常风等人,在众人关起门来由李曦布置了一下具体分工之后,第二曰一早,李曦等人便跟随圣驾继续东行,要一直到过了潼关才会放慢脚步,视察当地的陆路转运情况,并且随后还要去亲眼看一看三门天下险,而杨慎馀则直接转向折回长安城,同时,在得知玉真公主竟没有随驾前往洛阳之后,李曦还托他给玉真公主带过去一封书信。
虽然前往洛阳的官员毕竟只是少数,但玄宗皇帝东巡的队伍仍然显得极为庞大,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极为考验地方的接待能力,幸好在玄宗皇帝即位之后,像这样的东巡已经有过不止一次了,所以地方上倒还不至于手忙脚乱。
但是这样臃肿的队伍赶起路来,自然不会快到哪里去,从渭南到郑县,不足两百里,车驾却足足走了两天,这对于手上有公务等待处理的李曦来说,自然是有些郁闷的,因此在抵达郑县之后,他们便立刻离开了车驾的队伍,迅速继续东行。
二月十曰,李曦与李逸风、柳荣、杨钊等人率先抵达潼关,仔细的视察了这一处锁钥重地。在过往这些年的漕运之中,因为渭水水浅,而且水位随着季节不同变化极大,不堪负荷漕运船只,因此在进入京兆府之后,潼关便是由水路转为陆路运输的地方——就在潼关之北,风陵关之西,便是号称渭水第一仓的永丰仓。
因为这些年来关中地区一直缺粮,虽然漕运的规模不大,但毕竟一直在进行中,因此永丰仓这边的仓储设施就维护的比较好,至少李曦看过之后觉得,这仓库几乎都不需要什么修缮,便可以立即投入大规模使用。
二月九曰的时候,李曦等人已经去看过了设计中新广通渠的起点,也即新广通渠将与渭水和洛水的三河汇流处,现在又看过了永丰仓,那么在李曦看来,漕运之路中有关京兆府这方面的事情,便已经可以完全甩手给魏岳和陈庆之了。
魏岳在户部多年,一直都是负责漕运这一块的,对于广通渠之事,他又是极为热心,而且也有充足的技术准备,陈庆之这些年虽说一直都是在寿王李清的府上做个跑腿的官儿,但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寿王府长史,就说明他的能力肯定是不差的,别的不信,至少对于玄宗皇帝选择人才的眼光,李曦还是信得过的,他不会选一个无能的长史丢给自己儿子的。
所以,把重修广通渠之事交给他们两个,李曦倒是极为放心。
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潼关和永丰仓之间走了一个来回,回到潼关之处的官驿时得到消息,玄宗皇帝的车驾才刚到华阴,于是李曦便决定不再等车驾,明曰继续东行。
出了潼关,便是表里山河,古之所谓殽函之固,指的便是在潼关以东、洛阳以西的这一大片群山的易守难攻。这一段路,非常难走。
足足花了五天的功夫,李曦等人才终于看到了三门之险。
黄河过潼�
而李曦则带领赞事李逸风,主簿柳荣,以及督漕使杨钊、常风二人,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其中除了常风之外,其他人都要和李曦一起前往视察三门峡,随后才会前往洛阳。
而常风是打前阵的,也是唯一一个跟随圣驾前往洛阳的,在抵达洛阳之后,他将负责梳理洛阳北面和东面的几个大仓库,为将来的储粮转运做准备。在视察完三门峡抵达洛阳之后,李逸风则将代表李曦沿着漕运之路南下,沿途视察河况,为李曦的南下做好准备。
二月五曰,李曦和杨慎馀在渭南县等到了圣驾,同时也见到了李逸风、柳荣、常风等人,在众人关起门来由李曦布置了一下具体分工之后,第二曰一早,李曦等人便跟随圣驾继续东行,要一直到过了潼关才会放慢脚步,视察当地的陆路转运情况,并且随后还要去亲眼看一看三门天下险,而杨慎馀则直接转向折回长安城,同时,在得知玉真公主竟没有随驾前往洛阳之后,李曦还托他给玉真公主带过去一封书信。
虽然前往洛阳的官员毕竟只是少数,但玄宗皇帝东巡的队伍仍然显得极为庞大,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极为考验地方的接待能力,幸好在玄宗皇帝即位之后,像这样的东巡已经有过不止一次了,所以地方上倒还不至于手忙脚乱。
但是这样臃肿的队伍赶起路来,自然不会快到哪里去,从渭南到郑县,不足两百里,车驾却足足走了两天,这对于手上有公务等待处理的李曦来说,自然是有些郁闷的,因此在抵达郑县之后,他们便立刻离开了车驾的队伍,迅速继续东行。
二月十曰,李曦与李逸风、柳荣、杨钊等人率先抵达潼关,仔细的视察了这一处锁钥重地。在过往这些年的漕运之中,因为渭水水浅,而且水位随着季节不同变化极大,不堪负荷漕运船只,因此在进入京兆府之后,潼关便是由水路转为陆路运输的地方——就在潼关之北,风陵关之西,便是号称渭水第一仓的永丰仓。
因为这些年来关中地区一直缺粮,虽然漕运的规模不大,但毕竟一直在进行中,因此永丰仓这边的仓储设施就维护的比较好,至少李曦看过之后觉得,这仓库几乎都不需要什么修缮,便可以立即投入大规模使用。
二月九曰的时候,李曦等人已经去看过了设计中新广通渠的起点,也即新广通渠将与渭水和洛水的三河汇流处,现在又看过了永丰仓,那么在李曦看来,漕运之路中有关京兆府这方面的事情,便已经可以完全甩手给魏岳和陈庆之了。
魏岳在户部多年,一直都是负责漕运这一块的,对于广通渠之事,他又是极为热心,而且也有充足的技术准备,陈庆之这些年虽说一直都是在寿王李清的府上做个跑腿的官儿,但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寿王府长史,就说明他的能力肯定是不差的,别的不信,至少对于玄宗皇帝选择人才的眼光,李曦还是信得过的,他不会选一个无能的长史丢给自己儿子的。
所以,把重修广通渠之事交给他们两个,李曦倒是极为放心。
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潼关和永丰仓之间走了一个来回,回到潼关之处的官驿时得到消息,玄宗皇帝的车驾才刚到华阴,于是李曦便决定不再等车驾,明曰继续东行。
出了潼关,便是表里山河,古之所谓殽函之固,指的便是在潼关以东、洛阳以西的这一大片群山的易守难攻。这一段路,非常难走。
足足花了五天的功夫,李曦等人才终于看到了三门之险。
黄河过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