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倒吊三天胸无点墨
  那少年一愣,随即就恢复正常神态。

  “真才实学自然是考出来的,我们二十四人分三组,出三道题目,设三关,你能闯过这三关便是有真才实学,闯不过就继续回去倒吊着,看看什么时候能滴出一点墨水。”

  虽然眼前少年言语刻薄,不过这闯三关的说法倒是激起了谢济兴趣。

  “那么第一关由谁来守?题目又是什么呢?”

  “我来。”

  书院这二十四名学生在得到新的先生将要到来之后,一大早就开始筹备着这三关。

  “我叫李一,第一关就由我来守!”

  李一,云阳城三姓大族李家嫡子,李家以经商最为擅长,在云阳城向来就流传着一个说法。

  李家粮,堆满仓,黄家来帮忙,陈家坐高堂。

  “既然昨日冬至,你不妨就应景做诗一首,若诗能够应景应时,这第一关便算你过了。”

  做诗?于谢济而言不要太简单,谢济甚至不用多想,便脱口而出。

  “携书出家门,呦呦闻鹿鸣。散尽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这……”

  名叫李一的少年怎么也没有想到谢济居然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关键是简简单单的一首诗,粗听下来还很应景。只不过突然提到报恩一事,想必是以诗抒情,宋老夫子就曾有讲到过。

  拿不定主意的李一和其余同窗商议以后,同意让谢济闯第二关。

  “第二关由我黄书远来守!”

  好嘛,一下子云阳城三姓大族出来了两家。

  “第一关过了可别得意,我要出的题目就是曾有先贤著礼义三篇,你可会将其背诵出来?”

  礼义三篇,分别是君、臣、民三篇,虽是经典,但是在大启国科考取士中很少有涉及,所以很少有人会去研读,但是在鹿鸣书院不同,书院学子必须习读,三篇共计八千五百字,因其晦涩难懂,至今书院仍旧无人能将其逐一背诵出来。

  不知为何,明明先前“谢济”的记忆零散破碎,但是关于读书一事,却能记得格外清楚。

  谢济稍做停顿,便清楚记起礼义三篇全部内容,想不到,这位昔年的书呆子,竟然能够记住如此拗口经典。

  “天生万物循其律,尊其礼,守其义,是故有天子之礼……”

  “是故有臣下之礼……”

  “是故有百姓之礼……”

  背至第三篇,已有不少书院学子私下议论开来,能够如此流利,中间不做任何停顿将此书背诵下来,没有几年苦功夫,断然不可能的。

  而那位先前领头率先发难的少年想起家中长姐的交代,恰好顺水推船,不妨暂且就让谢济进书院。

  来日方长,来一个新先生,正好以后逗逗乐子,至于什么真才实学,压根就没谁重视,再有学问,能比得过宋老夫子?

  下马威既然没吓到,接下来就钝刀子磨肉。

  几人一番计较之后,便拿定了主意。

  “先生在上,请受学生一礼。”

  谢济刚一背诵完毕,二十四名学生齐齐躬身行礼,看得谢济有点不知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