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藏兵于民
万四千四百人,加上苏策所设的如都尉,县尉,游击等,合共大概也就是一万五千余人。

  而再加上驻扎在临沅城东大营里的直属于苏策指挥的八千正规编制的郡兵,那就是二万三千人。

  这二万三千正规大军,就是苏策摆在明面上的大军数字。

  当然,武陵郡的真正军事力量,还应该加上玉壶山上沙大同先后两次送下山的拢共一万五千人的地蛮兵。

  如此算将起来,苏策手头上掌握的军队,足足是达到了三万八千人。

  以一个五十万人口基数的中型郡县,养活一支差不多在四万人的大军,甚至于连十比一的比例都没有达到,应该说,这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临沅城,东大营内,此刻确正是火热的一片。

  因为,这里,正是苏策征兵的所在。

  半个月前,苏策就已经传喻于整个武陵郡,凡年青力壮无伤残病症,达到年龄者,皆可来这武陵郡来报名。

  至如今,虽然苏策下令着只招收三万七千人,但是,此刻,在这临沅城内的青壮,起码亦是超过了十万人,而在来临沅城的路上,甚至于还有更多的人。

  这不光是因为苏策得到了整个武陵郡所有百姓们的拥戴,而让这些流民们都踊跃的来参军,更是因为苏策开出的对于士卒们的待遇。

  除了一日一稀二稠三顿饱饭外,每半年尚还有一串大钱的军饷,并免除为兵卒者除人头税以外的所有赋税,这是军中普通士卒的待遇。

  军中为伍长者,每五天可得一顿肉食,免二个人一切赋税,为什长者,三天一顿肉食,免三人一切赋税,曲长一天一顿肉食,免五人一切赋税。

  官至都尉者,除顿顿有肉食外,每半年尚可多领一串大钱的军饷,并免除包括都尉本人在内的三族亲属十人的所有赋税,加赏良田五亩。

  而升至牙将,偏将者,封赏等同都尉,并另赏良田十亩,这是苏策定下的军中基本的常例。

  而在军中,有表现突出者,除按制提拔为军中头目外,尚可另行赏赐或钱,或粮,或田地。

  有饱饭吃,有军饷拿,这些应该说都是次要的,但只要当了大官,可以免除家人的赋税,并另有多余的良田赏赐下来,这对于这些流民们来说,无异于是天降福音。

  所以,待得苏策传令于整个武陵郡之后,若大的一个武陵郡内五十余万人,只要是合格者,无不是打点好了一切,而飞奔向临沅城而来。

  为的,就是那可以免除家人赋税,并得到良田。

  对于往日里,那些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流民们来说,有田有地,这就是他们的命根,就是他们的一切。

  而苏策,也正是有见于这一点,所以,才会颁下这等命令。

  兵权,乃是苏策在这乱世里生存下去的第一保命手段,对于直属于苏策麾下的兵马,苏策从来就不会亏待于他们。

  但是,来投军于苏策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这里面有九成九以上都是天南地北而来的流民,他们就如同是无根的漂瓶一样,四处的流浪,虽然此时在这武陵郡内,苏策能为这些流民们提供足量的食物而暂时的让这些流民们停下了脚步,生存在了这里,苏策也是得到了他们的忠心感激,但这种民心,只是暂时的。而究其原因者,也就是因为这些流民们,他们身上已经是一无所有,毫无牵挂,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