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两月(求收藏)
��天的加紧赶工,刘宣一共制造了一百多件锁子甲。

  这些锁子甲只能称得上勉强合格,虽然比朝廷兵部克扣材料制造的纸甲,皮甲强一些,但是比起建州女真的精心制造的铁甲,质量还是差上不少。

  因为新兵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不仅是战斗力的下滑,还有就是纪律问题的松散。

  这两个月来,刘宣已经处理了上百起军纪问题,死于军法之下的士卒也超过了二十人。靠着这种不惜一切的决心,刘宣才终于严肃了军纪,赢得了民心。

  在小冰河时期,气候极端寒冷,在寒冬腊月之时,刘宣也不能长时间训练士卒。尽管这些士兵已经训练了两个月,但是效果却很差,只比乌合之众稍微强一些。

  刘宣入城之后,杀官员,处置豪强士绅,理所当然的得不到读书人拥戴。对于这一点,刘宣自然心中明白,毕竟他从后世中来,知道阶级矛盾的厉害。

  况且明末的官绅士子已经腐烂到骨髓里,依靠他们,也一定不能成就大业,南明朝的覆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没有读书人投靠,刘宣也不以为意,他既不需要这些读书人为他出谋划策,也不需要这些这些人为他治理地方,

  他现在只需要一些教书先生,教导一些年少的孩子读书认字。

  刘宣攻破县城之后,选拔八岁以上,十六以下的孤儿少年成立少年营。教导他们读书认字,领兵打仗的本领,这些少年营孤儿,如今已经有三五十人。

  为了教导这些识字,刘宣裹挟了县城中十几户童生秀才。这些明代的童生秀才,大部分都是读书读傻了的腐儒傻瓜。尽管满肚子经书学问,但是既不懂天文地理,也不懂历史人文,更不懂兵法战策。

  没有奈何,刘宣也只好抽空充当半吊子老师,讲述中国大致的山河地理,还有一些自己带兵打仗的心得见解。

  这些少年,学习的课程也只有武艺,军阵,兵书,算术,识字,历史六门。

  其中武艺,军阵两门课程,全部由刘宣军中的骨干充当教头。算术由中军书记官担任老师,兵法则交给刘宣麾下的领兵大将讲解,而裹挟的秀才童生,只能教导这些少年读书认字,讲解一些历史典故。

  这几十个少年,耗费了刘宣大量的心血,是刘宣军中真正的未来,也是这支军队绝对的骨干。

  刘宣之所以成立少年营,也是因为农民军的传统。

  历史上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军队,都有类似少年营这种编制。李自成培养了李双喜,李过培养了李来亨,张献忠更是培养出了李定国这种天下名将。

  刘宣不指望自己能培养出两蹶名王,阵斩孔有德,尼堪的李定国。只求培养出几个李来亨,李双喜等英勇善战的合格将领,刘宣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码字快两月,收藏刚刚二百,毫无疑问算是扑街了。所幸有大家多日的支持,作者才能坚持下去,感谢打赏,投票,评论的书友,你们的支持,是作者坚持下去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