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清点
�自己,也没有见过古代的算筹。

  刘宣挑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士兵,亲自教导他们阿拉伯数字,经过三个多月学习,刘宣已经教出二十多个徒弟。

  这些徒弟,已经能熟练的使用阿拉伯数字计数,也能娴熟的背会乘法口诀,勉强能够使用竖式加减运算,至于三位数以上的乘除法,就爱莫能助了。

  这些能够熟练使用简单数学的士兵,被刘宣全部充当书记官,负责清点管理后勤粮草。有了这些会使用简单数学的书记官,一时间,后勤营的效率也大大增加了不少。

  刘宣将队伍整顿好,排成队列,按照规矩排队打饭。

  刘宣见后勤老弱已经三个多月没有见过肉味,今日又打了一个大大的胜仗,决定宰杀耕牛,犒赏三军,提振士气。

  刘宣从董家堡抢来的十一头耕牛,如今已经只有三头,剩下的耕牛,除了为刘宣成亲宰杀一头之外,其余都被营中士卒食用,毕竟营中的士卒操练辛苦,急需要大量的营养肉食,所以每隔半月二十天,刘宣都要宰杀耕牛,为麾下的士卒改善伙食,补充营养。

  在古代,耕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凡是古代封建王朝,宰杀耕牛都是大罪。大明律规定“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而上古的汉唐时代,宰杀耕牛的处罚就更加严重。

  耕牛这种宝贵的牲畜,哪怕是一般的乡绅大户,也不见舍不得随意宰杀,一年能吃上一两顿牛肉,已经非常难得了。

  乡绅大户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普通的平民百姓了,老百姓一生之中能吃上几顿牛肉,恐怕都值得吹嘘一生一世了。

  刘宣连续宰杀耕牛,给士兵改善伙食,尽管得到了士兵的拥戴,还是让一些长者议论纷纷。

  在这些长者看来,刘宣的行为也太过奢侈,不是长久之计。就连刘宣的岳父李昭云,也对这种行为有些埋怨。

  毕竟耕牛这种宝贵的财产,杀一头就少一头,耕牛长大也很不容易,如果全部杀了,以后开垦田地,也很不容易。

  但是刘宣心中清楚,陕北之地,不是善地,很快就会残破不堪,不适合长时间停留落脚。加上这里边军云集,敌强我弱,也不可能成为刘宣的根基之地。

  历史上的农民军,也在崇祯二年冬天,趁着清军入侵,晋陕二省勤王,山西总兵张鸿功率兵出省,山西延河渡口空虚之际渡过黄河渡口,攻入山西,在山西境内进一步发展壮大。

  刘宣狠下心来,一次宰杀两头耕牛犒赏三军。这两头耕牛,都是年龄在十岁以上的老牛,尽管冬天粮食不足,有些瘦弱掉膘,但是连骨带肉,每一头都有四五百斤。

  刘宣规定凡是参加刚才作战的士卒,,每人分一斤熟牛肉,奖励美酒一升。战死的士卒,家人分三斤牛肉,粮食三十斤。他将所有的面粉一次性拿出来,全部做成面条,让士兵敞开了吃。

  后勤营的老弱,每人可以分一碗牛杂汤,一碗白面面条,牛骨汤可以敞开喝。

  这一顿在现代人看来异常简陋的晚餐,却能极大地收拢人心,哪怕是刚刚投降的俘虏,也能吃一碗白面面条。

  就在众人欢欢喜喜,杀牛吃酒之际,刘宣却站在一处角落中,默默的盘算着这次战役的胜败得失。

  这一次战役,刘宣麾下的士兵战死五十八人,死于军法之下的士卒八人,受伤七十一人,其中重伤二十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