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七章 难道是有惊无险?
��后的意见,并不似他们所知道的那样,皇帝想限制皇后的权力,今曰朝会时候提出这个建议,真是失策!

  正这时,一直没出声的李弘站了出来,对李治和帘后的武则天行了一礼:“父皇、母后,儿臣年幼,处理朝事力不从心,数次监国全赖诸臣辅佐,如今朝事有母后代父皇处置,是最恰当之举,有母后代父皇处置国事,才是万全之策!儿臣甚是怕父皇和母后临幸泰山之际,儿臣无法处理好朝事…儿臣想恳请父皇和母后,推迟封禅泰山,待辽东的战事结束后,再前往泰山!”

  “陛下,臣附议!”西台侍郎、太子左中护戴至德马上站出来附议李弘所奏,“如今辽东战事将要打响,陛下和娘娘应该坐镇京师,待战事结束后,再往泰山封禅!”

  接着又有几位大臣站出来表示了此意思,朝堂上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争论的焦点也从“逼迫”皇帝让太子主持朝务转移到恳请皇帝和皇后推迟封禅的曰期上!

  一直挺着身子站着,看着朝堂上这一场纷争的贺兰敏之,也很佩服李弘。这位年岁并不大的太子,竟然会在这样关键的时候站出来,撇清自己和拥护他接管朝务大臣的关系,还表示了自己没有一点想插手朝务的想法,甚至表示害怕皇帝和皇后不在京城,因为他应付不了朝事。

  这位才十五六岁的太子,还真的不能小看,虽然刚才他表现的在点惊惶。

  诸臣跟着李弘一番闹腾后,神色已经缓和了很多的李治压压手,示意众臣平静下来。

  “诸位爱卿所言甚是有理,但朕也知道,再过几月,高丽战事即会结束,前方捷报传来之时,可能御驾还未启程,所以一切还是按原先的计划准备,待前方战事开始时,再做最后的决断!”李治挥挥手道,“御驾前往泰山之时,太子留在长安监国,所有朝事都由他负责,如今事务,还是要交由皇后代朕处理,皇后凡事都会问询朕的意见,这一点上诸位爱卿不必再议!接下来再讨论其他的事,诸位爱卿有事皆可上奏!”

  李治当殿这样表态,让帘后的武则天放心了大半,也重新坐回了她自己的座上,那些支持武则天的人,也放宽了心,但提出让太子接手朝务的大臣,却感觉到了无比的懊恼。

  但皇帝既然这么说了,太子也表过态,皇后也发过怒,所有的大臣都不敢再出言表示什么。但很多人心里有隐隐的不安,这件事不会不了了之的,只希望,朝堂上不要再出一个上官仪!

  朝会继续进行,一些大臣也陆续站出来,向皇帝禀报了这段时间发生的一些大事,同时奏请一些需要皇帝裁决的事,当然讨论最多的还是关于出征大军的事。

  李治可能还是精力不济,大臣们议事禀奏的时候,显得无精打采,到后来甚至闭上了眼睛,让人不能确信他是不在听。

  不过帘后的武则天至始至终都在认真听取群臣的奏议,一些当殿要回复的,也让侍立在身边的宦官代为回答。

  这也是她垂帘听政回复朝臣们问事的一种方法,不直接面对群臣,也不直接回复群臣的奏议——

  朝会结束,诸臣各自散去,贺兰敏之率手下和右奉宸卫的军士一道,将李治和武则天护送回殿。

  武则天并没单独回仙居殿,而是以服侍李治为由,一道去了金銮殿。

  在执行完护送的任务后,参加朝会任务的奉宸卫军士使命已经结束,接下来的护卫任务将交由其他奉宸卫军士负责。除了值的奉宸卫军士在各自长官的带领下一,回到卫所。

  贺兰敏之带着自己的那队军士回到卫所,简单地总结了今天朝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