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四哥叶布舒暗地里找一下色布腾的茬。
阿图的婚礼后,便是硕塞大婚,接着又是阿娅的婚事,礼部忙得几乎要吐血。硕塞早就被封为多罗承泽郡王,也定下了轻车都尉费扬古的女儿那拉氏为妻,只是因为守孝才拖延至今。
一时间,宫里处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等人也率部来京,福临在乾清宫里进行了接见。
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是鼎鼎大名的,三藩之二,现在的怀顺王以及智顺王,而孔有德名声也不小,现在是恭顺王,未来的定南王。
这几人都是以军功起家的,看着龙椅上粉嫩粉嫩的小皇帝,心里都有些轻视。福临看在眼里,也不恼,反正三藩日后总是要撤的,让敌人先失去警戒之心倒也还不错。只是多尔衮有些生气了,说话行事间便做出时时刻刻以皇帝为首的样子,不想看在几人眼里,倒是摄政王不贪恋权势,忠心为主的正面教材了。
时间就这样慢慢的过去,为了平衡满汉之间的关系,朝廷减免了多地的赋税,倒是平息了不少地方的反清思潮,百姓也开始慢慢的从战火中恢复过来,开始耕种,并希望在这个朝廷的手下能够过上稍微好一点的日子。
就在一切都往好的地方发展的时候,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吴班代、多尔济思喀布、蟒悟思、额尔密克、石达等人反了。他们各率所部叛变,投奔喀尔喀部的硕雷。多铎临危受命,封为扬威大将军,福临又把还没有休完婚假的硕塞也拉上,让他跟着大军一起出征。
那拉氏自然不舍,含着泪给自家丈夫收拾行李。正在新婚之中,那拉氏又是个温婉的,硕塞对她也有几分感情,便揽过她,刚想说些什么,就听下人来报,让承泽郡王接旨。
宣旨的是小华子,乾清宫的华公公,福临给了一堆的赏赐,甚至还包括皮袄、药材等等细节的东西。硕塞谢恩送走小华子后,看着这一堆东西发呆。
那拉氏不解:“爷,皇上的赏赐有问题吗?”
硕塞摇摇头:“都是极好的。你收起来吧,捡有用的备上。”
——小皇帝长大了啊。硕塞想起过得并不如意的亲生额娘,再想起阿巴泰的福晋被送还之事,心里默默的做了一个选择。
大军出征,粮草的供应自当充足,兵部忙得不行,连带着多尔衮也忙得脚跟打后脑勺,朝廷的一些事情,六部处理不了的,就直接交给了福临。其中,户部的一道折子引起了小皇帝的注意。
八旗兵丁入关后,自然带了自己名下的奴隶们,同时,他们一路征战,俘虏的战俘也有不少。这样一来,大批人涌入北京,京城哪里装得下。八旗又是不事生产的,这些俘虏奴隶便开始动了脑筋逃跑,毕竟,若是逃成功了,隐姓埋名,种种地娶个媳妇儿,不比当人家的奴隶好了许多倍?
于是,顺治二年年底到三年三月,才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逃跑的奴隶已达到几万。这么一来,八旗圈的地也没有人种了,盖个庄子也没有人出苦力了,贵族们直接觉得不方便,提议朝廷下令捉拿逃人。
福临没有跟多尔衮商量,便直接下旨,下令捉拿逃人,查获的逃人鞭打一百,归还原主,若有人举报,当以奖赏。
好像,差强人意,不过也说得过去。反正是些奴隶,逃了就逃了,再捉回来就是,何必弄得兴师动众的麻烦。众人也没有反驳,只有摄政王的脸色有点黑。
“今日皇上所发旨意,大大不妥。”退朝后,多尔衮直接提出了异议,“皇上为何不与我商议?”
阿图的婚礼后,便是硕塞大婚,接着又是阿娅的婚事,礼部忙得几乎要吐血。硕塞早就被封为多罗承泽郡王,也定下了轻车都尉费扬古的女儿那拉氏为妻,只是因为守孝才拖延至今。
一时间,宫里处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等人也率部来京,福临在乾清宫里进行了接见。
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是鼎鼎大名的,三藩之二,现在的怀顺王以及智顺王,而孔有德名声也不小,现在是恭顺王,未来的定南王。
这几人都是以军功起家的,看着龙椅上粉嫩粉嫩的小皇帝,心里都有些轻视。福临看在眼里,也不恼,反正三藩日后总是要撤的,让敌人先失去警戒之心倒也还不错。只是多尔衮有些生气了,说话行事间便做出时时刻刻以皇帝为首的样子,不想看在几人眼里,倒是摄政王不贪恋权势,忠心为主的正面教材了。
时间就这样慢慢的过去,为了平衡满汉之间的关系,朝廷减免了多地的赋税,倒是平息了不少地方的反清思潮,百姓也开始慢慢的从战火中恢复过来,开始耕种,并希望在这个朝廷的手下能够过上稍微好一点的日子。
就在一切都往好的地方发展的时候,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吴班代、多尔济思喀布、蟒悟思、额尔密克、石达等人反了。他们各率所部叛变,投奔喀尔喀部的硕雷。多铎临危受命,封为扬威大将军,福临又把还没有休完婚假的硕塞也拉上,让他跟着大军一起出征。
那拉氏自然不舍,含着泪给自家丈夫收拾行李。正在新婚之中,那拉氏又是个温婉的,硕塞对她也有几分感情,便揽过她,刚想说些什么,就听下人来报,让承泽郡王接旨。
宣旨的是小华子,乾清宫的华公公,福临给了一堆的赏赐,甚至还包括皮袄、药材等等细节的东西。硕塞谢恩送走小华子后,看着这一堆东西发呆。
那拉氏不解:“爷,皇上的赏赐有问题吗?”
硕塞摇摇头:“都是极好的。你收起来吧,捡有用的备上。”
——小皇帝长大了啊。硕塞想起过得并不如意的亲生额娘,再想起阿巴泰的福晋被送还之事,心里默默的做了一个选择。
大军出征,粮草的供应自当充足,兵部忙得不行,连带着多尔衮也忙得脚跟打后脑勺,朝廷的一些事情,六部处理不了的,就直接交给了福临。其中,户部的一道折子引起了小皇帝的注意。
八旗兵丁入关后,自然带了自己名下的奴隶们,同时,他们一路征战,俘虏的战俘也有不少。这样一来,大批人涌入北京,京城哪里装得下。八旗又是不事生产的,这些俘虏奴隶便开始动了脑筋逃跑,毕竟,若是逃成功了,隐姓埋名,种种地娶个媳妇儿,不比当人家的奴隶好了许多倍?
于是,顺治二年年底到三年三月,才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逃跑的奴隶已达到几万。这么一来,八旗圈的地也没有人种了,盖个庄子也没有人出苦力了,贵族们直接觉得不方便,提议朝廷下令捉拿逃人。
福临没有跟多尔衮商量,便直接下旨,下令捉拿逃人,查获的逃人鞭打一百,归还原主,若有人举报,当以奖赏。
好像,差强人意,不过也说得过去。反正是些奴隶,逃了就逃了,再捉回来就是,何必弄得兴师动众的麻烦。众人也没有反驳,只有摄政王的脸色有点黑。
“今日皇上所发旨意,大大不妥。”退朝后,多尔衮直接提出了异议,“皇上为何不与我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