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而在这种炎热中,却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带给他清凉。

  多尔衮拿了一道檄文给他看,这是对江南老百姓的特殊赦令,准备让他盖了章之后发给多铎,再由多铎公布。赦令写道:

  檄谕河南、南京、浙江、江西、湖广等处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曰:尔南方诸臣当明国崇祯皇帝遭流贼之难,陵阙焚毁,国破家亡,不遣一兵,不发一矢,如鼠藏穴,其罪一;

  及我兵进剿,流贼西奔,尔南方尚未知京师确信,又无遗诏,擅立福王,其罪二;

  流贼为尔大仇,不思征讨,而诸将又各自拥众扰害良民,自生反侧,以启兵端,其罪三。

  惟此三罪,天下所共愤,王法所不赦。用是恭承天命,爰整六师,问罪征讨。凡各处文武官员率先以城池地方投顺者,论功大小各升一级。抗命不服者,本身受戮,妻子为俘。若福王悔悟前非,自投军前,当释其前罪,与明国诸王一体优待。其福王亲信诸臣,早知改过归诚,亦论功次大小,仍与禄养。

  “这是李雯写的赦令,我看着很好,皇上意下如何?”——李雯,李逢甲的儿子,多尔衮的心腹幕僚。

  福临仔细看过后,不由得从心里发出一种感叹。这篇赦令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似乎要使人们更加相信清廷的决心。据他所知,南京福王的政权并不是那么稳定。南明刚刚立起政权之后,党争又起,北边有清廷,西边有李自成,南边还有张献忠,本身就是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可福王却不是一个能干的。

  多尔衮给他讲过,南明发生了童妃案,他趁机从中做了些手脚,令人去散布流言,说福王是假的,弄得南明人心惶惶。福王生活奢侈;读书人身处南京,却不思报国,组成什么劳什子“四公子”;难得出了个史可法这样的忠臣,福王偏偏对他不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必然是犹豫惶恐的。这道赦令正抓住了人们的这个心理,用一种坚定的君临天下的口吻,消除百姓的这种心态。在福临看来,这份赦令对南明官员的罪过说得太重了一些,可它对于安稳民心却是很有用的。

  “皇上觉得合适的话,便以你的名义来下旨吧。”多尔衮再次把这种出风头得好处的事情让给了福临。福临抬头看看他,却见他眼里都是慈爱,不觉弯了弯嘴角,笑了。

  作者有话要说:做为全文最真挚的感情,多尔衮和布木布泰在一定情况下担任着感情戏的部分。

  另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百度一下童妃案,很是扑朔迷离,女人总是历史的消耗品和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