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最后通牒
  李经知道再不答应就小命难保,他果断答应了,“也不用谈判了,传我的命令,开城投降!”

  吴休意味深长看了李经一眼,走出去高声宣布,军营内顿时一片欢呼。

  五更时分,益都城开启南城门,向城外的唐军投降,南霁云率领三万军队在南城外接受投降。

  李经身穿白衣,打着白旗走在最前面,后面是一百多名将领,以及三万军队,所有人都没有穿盔甲,而是把盔甲和兵器拿在手上,放在城门旁边一个事先画好的白圈内。

  然后去一里外的空地上坐下休息。

  李经走到南霁云面前,高举大印,“罪臣李经无条件投降朝廷,愿接受朝廷一切处置!”

  “你父亲呢”

  李经眼泪流下来,哽咽道:“家父半个时辰前去世了。”

  南霁云一怔,“为什么”

  “家父听闻历城县惨败,李纳率军北逃,旧疾复发,吐血不止,一直昏迷不醒,半个时辰前咽下最后一口气,现停尸王府!”

  南霁云点点头,“好吧!李公子请节哀顺变,李公子为人宽厚,善待百姓,相信摄政王也不会为难李公子,公子处理完父亲后事,便可收拾行装去长安。”

  “多谢将军!”

  天终于亮了,八万唐军兵不血刃拿下益都城,南霁云随即命人验尸,确实死者确实是李正已,这才把尸体交还给李经,让他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安葬父亲。

  按照李邺的事先命令,所有降军,愿意加入唐军者,可以挑选强壮士兵从军,其余士兵全部遣返回乡。

  郭子仪那边也是一样处理,不过有一万五千高句丽降卒需要特殊处理,这牵涉到李正已引进了数万户高句丽人,目前安置在莱州和登州境内,但朝廷绝不可能让这么多高句丽人聚集在两个州内。

  这就需要朝廷安排处理。

  郭子仪的军报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疾速送往长安。

  长安,一年一度的科举又要来临,除了河北之外,天下各地的士子都络绎不绝向长安赶来。

  去年科举还有不少河北士子赶来长安,但今年战事紧张,各个藩镇都封闭了边界,河北士子们只能缺席今年的科举。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只要想方设法来到黄河边,很多农民就会看在钱的份上,冒险送士子们过黄河。

  毕竟黄河沿岸太漫长,巡逻队也主要集中在卫州一线,所以成功的概率还是很大,而且就算抓住了,士兵们也不敢杀去参加科举的士子,而是遣送回原籍,命令官府严加看管。

  长安宣阳坊的安然居大酒楼内,三名年轻的士子正聚在一起喝酒,三人都姓崔,一人叫崔宝林,另一人叫崔桦,这两人来自贝州清河崔氏,但并不是主房嫡子,而是偏房庶子,另一人叫卢诗,来自魏州卢氏,估计是北宋卢俊义的祖先。

  三人都是高姓,但不是豪门,家境都很一般,他们是在偷渡黄河时认识的,三人各花了一贯钱,请农民用冰橇把他们送过了黄河。

  他们运气不错,今年朝廷给河北考生免费安排了食宿,都住在迎宾馆内,三人一间,他们三人正好住在一起。

  三人都已决定,不再回河北,为了保险,参加录取人数较多的明经科,就算考不上明经科,他们还会参加太学的考试。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