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掌家
>
连嬷嬷的事只是个开始,刘氏全面掌了家,吴怡的地位是蹭蹭的往上涨,也不是她原来的地位低,只是没有高到如今的地步,就连她院子里的洒扫丫头都有人巴结,吴怡好笑之余也只得吩咐她们不要四处乱窜惹事,更不要仗势欺人,若是被她抓着了,谁求情也没用,通通发配到浆洗房去。
刘氏掌了家事情越来越多,想想吴雅跟吴怡年龄也不小了,开始让她们跟着看帐了,
吴雅是个文人,脑子虽好用,算帐却不快,但是出错率低很精细,吴怡虽然也是文科生,但是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考的催残,上了大学也要学高数啊,数学是不差的,一捡也就捡回来了,算帐不用算盘子也是极快的。
刘氏看见吴怡用炭条记在纸上的字,笑了,“这是洋字码,你七舅也用这个算帐,只是落在纸上还是用咱们的字。”
“咱们的字不容易改,洋字码改几笔就不是原来的了。”吴怡说道。
“可不是。”这个世界西风渐进,吴雅也是认得洋字码的,随手涂了一下,5就成了6。
刘氏对家里的帐并不隐瞒,吴怡翻了几本帐就发现老太太管家不可说是不严,但却严的不得法,又任人唯亲,好多地方看起来是省了,细看却是多花了不少钱,一看经手人都是老太太的人。
老太爷没了实职,大齐朝的官员奉禄虽然比前明要高得多,但是跟官员们的排场比起来也不算高,吃不饱饿不死罢了,吴宪除了奉禄之外在扬州时每年还往家里捎纹银五万两,老太太都给收了起来,只从中拿三千两做家用,可是回了京之后这个就没有了,只有冰炭两敬而已,吴鸣连奉禄都是自己领着的,到了任上只在过年时往家捎过两千两银子,可是出了正月又拿走了一千五百两。
吴怡只粗看了一下帐,就知道吴家现在只是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罢了。
吴怡知道刘氏有小金库没有拿出来,吴宪在扬州绝对不止一年五万两的收入,扬州自古繁华,很多大商户都会给地方官干股,到任时起,离任时止,光是干股收入一年就得二、三十万两,更不用说吴怡怀疑七舅舅的生意刘氏也有份了。
“老太大家是管得很好的,只是年龄大了精力难免不足。”刘氏之前其实也是管家的,可是凡事都要问过老太太,老太太的人更是不能动,连句重话都不能说,这才勉强把家管成了这样,如今刘氏真正的大权在握,好多事也能放手做了,只是话却还不能那么说。
首先刘氏的基调就是老太太管家是精明强干的,是颇有成效的,只是因为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了而手下人有偷懒耍滑的,老太太心慈又信老人儿因而不知,没到半个月就革了不少人的差事,连嬷嬷也是其中之一。
厨房、库房、门房、茶水房、马房、帐房通通换上了或是吴家的人或是刘氏的人。
革走的人也很快有了处理结果,年龄大的荣养,年轻的调职,原有的各人的书房、院子,是不动的,老太太屋子里的人都另加一倍的月钱,用刘氏的私房钱补。
被革职的人知道老太太现在被关在院子里出不来,说的话通通被当成病人的话,也不敢闹,都悄无声息的走了,反正刘氏给他们的“遣散费”足够他们生活一阵子或者做点小生意了,更不用说之前他们贪的那些钱了。
“太太你为什么不让那些人把贪的银子都吐出来?”吴怡看了帐,又查了库,标出了不少的假帐贪没,正打算大显身手呢,却没想到刘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这些人都是在吴府为奴多年的,何必为了银子逼得他们走投无路甚至要�
连嬷嬷的事只是个开始,刘氏全面掌了家,吴怡的地位是蹭蹭的往上涨,也不是她原来的地位低,只是没有高到如今的地步,就连她院子里的洒扫丫头都有人巴结,吴怡好笑之余也只得吩咐她们不要四处乱窜惹事,更不要仗势欺人,若是被她抓着了,谁求情也没用,通通发配到浆洗房去。
刘氏掌了家事情越来越多,想想吴雅跟吴怡年龄也不小了,开始让她们跟着看帐了,
吴雅是个文人,脑子虽好用,算帐却不快,但是出错率低很精细,吴怡虽然也是文科生,但是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考的催残,上了大学也要学高数啊,数学是不差的,一捡也就捡回来了,算帐不用算盘子也是极快的。
刘氏看见吴怡用炭条记在纸上的字,笑了,“这是洋字码,你七舅也用这个算帐,只是落在纸上还是用咱们的字。”
“咱们的字不容易改,洋字码改几笔就不是原来的了。”吴怡说道。
“可不是。”这个世界西风渐进,吴雅也是认得洋字码的,随手涂了一下,5就成了6。
刘氏对家里的帐并不隐瞒,吴怡翻了几本帐就发现老太太管家不可说是不严,但却严的不得法,又任人唯亲,好多地方看起来是省了,细看却是多花了不少钱,一看经手人都是老太太的人。
老太爷没了实职,大齐朝的官员奉禄虽然比前明要高得多,但是跟官员们的排场比起来也不算高,吃不饱饿不死罢了,吴宪除了奉禄之外在扬州时每年还往家里捎纹银五万两,老太太都给收了起来,只从中拿三千两做家用,可是回了京之后这个就没有了,只有冰炭两敬而已,吴鸣连奉禄都是自己领着的,到了任上只在过年时往家捎过两千两银子,可是出了正月又拿走了一千五百两。
吴怡只粗看了一下帐,就知道吴家现在只是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罢了。
吴怡知道刘氏有小金库没有拿出来,吴宪在扬州绝对不止一年五万两的收入,扬州自古繁华,很多大商户都会给地方官干股,到任时起,离任时止,光是干股收入一年就得二、三十万两,更不用说吴怡怀疑七舅舅的生意刘氏也有份了。
“老太大家是管得很好的,只是年龄大了精力难免不足。”刘氏之前其实也是管家的,可是凡事都要问过老太太,老太太的人更是不能动,连句重话都不能说,这才勉强把家管成了这样,如今刘氏真正的大权在握,好多事也能放手做了,只是话却还不能那么说。
首先刘氏的基调就是老太太管家是精明强干的,是颇有成效的,只是因为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了而手下人有偷懒耍滑的,老太太心慈又信老人儿因而不知,没到半个月就革了不少人的差事,连嬷嬷也是其中之一。
厨房、库房、门房、茶水房、马房、帐房通通换上了或是吴家的人或是刘氏的人。
革走的人也很快有了处理结果,年龄大的荣养,年轻的调职,原有的各人的书房、院子,是不动的,老太太屋子里的人都另加一倍的月钱,用刘氏的私房钱补。
被革职的人知道老太太现在被关在院子里出不来,说的话通通被当成病人的话,也不敢闹,都悄无声息的走了,反正刘氏给他们的“遣散费”足够他们生活一阵子或者做点小生意了,更不用说之前他们贪的那些钱了。
“太太你为什么不让那些人把贪的银子都吐出来?”吴怡看了帐,又查了库,标出了不少的假帐贪没,正打算大显身手呢,却没想到刘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这些人都是在吴府为奴多年的,何必为了银子逼得他们走投无路甚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