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法家人物
��腐观念。后来的韩国,果然没几个贤臣,所以在关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消灭了!

  申不害就是害死韩国的罪魁祸首!

  3、商鞅大家都清楚,他那一套就是灭人欲、施暴法,将国家全体民众都逼迫上战车,无论小民还是公卿,一视同仁:杀人的就立功享福,不能杀人的就甘居社会底层。即使是发展生产,也是为了筹措攻战军粮的需要。为了战争胜利,根本不用去顾忌道德、信义。

  商鞅是秦国暴政的肇始人,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摧残最大的历史人物。他满脑子都是攻伐、厮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先秦“法西斯纳粹分子”。

  最后其“作法自毙”、“众叛亲离”,被“五马分尸”的结局,大家也都晓得。

  4、李斯(本书中以后再议)

  5、韩非。这韩非生活的时代与申不害相比,正好是韩国一盛一衰的不同时期。此时,韩国已经成了秦国的附庸,朝不保夕。内部王权不彰、权臣乱政。

  韩非想做两件事情:

  一是尽量拖延韩国被秦国吞并的时间,以待时变。策略是尽量鼓动秦国与赵国、楚国、魏国先火拼,寻找秦国疲劳的破绽再做他图。

  二是加强王权。韩非同申不害一样,也认为君王最大的敌人是臣子。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目的也还是打击权臣。为加强王权,有必要控制和统一人们的思想。主张独尊法家,禁止其他各家学说。

  韩非的思想在本书中陆续还会提到,主要是通过其滞留秦国期间发生的故事。

  为加强王权,韩非高度推崇和发挥了慎道的“势”、批判吸收了申不害的“术”,又利用了商鞅的“法”,搞了个有扬弃的“三结合”。

  (1)韩非清醒地认识到了韩国的国势以及秦国的强大现实,所以他的“势”,不仅指王权势力,还指要顺势而为,在恶劣的国际生存空间巧妙周旋。

  (2)韩非推崇“术”,这种“术”不仅包含驾驭群臣之术,还包括外交技巧、纵横捭阖之术。而且韩非抛弃了申不害“不尚贤”的错误理论。

  (3)韩非渴望韩国生存下去,“商鞅之法”的虎狼之药也愿意去尝试一番。所以,他甚至认为商鞅做得还不够------如果商鞅当时把太子也杀了,而不是仅仅处罚他师傅,何至于被人家报复所杀?韩非的这种认识,来自于极其强烈的生存危机,情有可原。

  入夜,韩非寓所里烛火通明。韩非正端坐在桌案旁的席子上研读自己的文章,他在思量明日觐见韩王安的说辞。

  燕姬温顺地坐在他身边给丈夫调和着墨汁,她小心翼翼地将墨粉和水倾倒在玉雕的墨盘中,手持墨刷耐心地搅拌着,不时抬起头看看韩非聚精会神的样子,不忍去打扰他。这不就是“红袖添香夜读书嘛”?

  看着夜色深沉了,燕姬起身出门,嘱咐仆人去厨下烧水来,以便让韩非早点洗漱休息。

  少顷,两个丫鬟用木桶提来了一桶热水,倒在木盆里。

  燕姬:公子,明日还要进宫,早点安歇吧。

  韩非收起简牍:哦,还是爱妻体贴呀。

  韩非洗洗涮停当,接过燕姬递过来的手巾擦拭。燕姬又让下人给韩非端来蛋花莲子羹:公子请用夜膳。

  韩非忙说:夫人也劳苦了,来!一起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