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南下之路(三十四)
>   侯大勇在另一个世界的职业是军人,因此没有深研过历史,赵普、赵匡胤、杨继业等名人他是知道地,可是对于范质、刘熙古这等次名人就不太清楚了。他对于刘熙古的印象全部来自飞鹰堂提供的报告:节度判官刘熙古,机智足谋,是赵匡胤重要谋臣。

  侯大勇并不知道,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另一个世界的历史里,刘熙古是大宋朝数得着的风流人物。

  在另一出历史大戏之中,刘熙古是赵匡胤霸府幕僚集团的重要成员,他于显德六年投奔赵匡胤,第二年就发生了陈桥兵变,刘熙古被新朝任命为左谏议大夫,以后先后掌管过凤翔、秦州和成都,后又任参政知事,七十岁告老还乡,得以善终。刘熙古是霸府幕僚集团少见的文武全才,又是唯一地学者,史学、音韵学、阴阳学皆精通,著有《历代经要》50卷,《切韵拾玉》数卷。

  侯大勇虽然完全不知道刘熙古在大宋朝的风流,可是飞鹰堂已经给了刘熙古一席之地,经过一席话,他已下定决心收服此人。

  侯大勇两世为人,对人性知之甚深,如果刘熙古是真正的心灰意冷,也就没有刚才一席话,就继续追问道:“如今列强环恃于四境,天下并未一统,国家正是用人之机,义淳先生高才,何必轻谈退隐山林。”侯大勇见刘熙古仍在啃烤肉,再道:“刚才说起节镇尾大不掉之事,先生可有良策。”

  刘熙古慢条斯理地吃了一大块烤肉,这才拍拍手,道:“节镇之事由来已久,若想根治,必得考虑周全方可下手。”

  又道:“如今各节镇皆辖数州,其驻地以外的州郡皆为支州,支州均没有设防御使、团练使等职,而归节度使节制,若要削夺节镇之权,可以逐步收回这些支州,由朝廷直接派员管辖,从而断节镇根须,弱小其势力。”

  “义淳先生此言深得吾心。”侯大勇已经将收回支州一事提上了议事日程,只是还处于保密阶段,刘熙古以在野身份,能有如此见识,也真是以得。

  “义淳先生学识渊博,久负盛名,所做《历代纪要》已有十来卷了吧,依先生名望,完全能进翰林院,窦御史是翰林院掌院学士,想来也听闻过义淳先生大名,我与之相熟,若义淳先生不嫌弃,就进翰林院吧。”

  翰林一称本义,是指文翰荟萃之所在,在大周朝,翰林院主要任务是充当皇帝的政治军事秘书和文翰侍从,翰林官不大,却是皇帝近臣,发展地空间极大,是士子们最为向往之地,这就如现代社会的秘书,品级虽然不高,却有着极强有活动能力,从领导身边放出去以后,升职极为顺畅,被人称为秘书现象。

  刘熙古此时听到周勇说起翰林院时口气太大,反而有些狐疑,摸不清周通的来头,嘴上谦虚地道:“在下才识甚浅,如何进得了翰林,周兄说笑了。”

  这时,又有几人走进了明月酒楼,个个身材魁梧,腰身笔直。其中一人已经看见了坐在侯大勇旁边的刘熙古,大声地道:“刘先生,你也在这里。”

  店小二看见这几个人,便点头哈腰地迎了上去,道:“楼上有雅间给曹将军留着,菜也备好了。”

  来人是柴荣地侍从官曹彬,他跟随柴荣多年,极得柴荣信任,柴荣驾崩之后,侯大勇掉换了宫中侍卫,以崔正代替了曹彬,曹彬则被调至郑州任防御史。

  曹彬快步上前,道:“怎么在这外间喝酒,走,跟我上楼去。”看见侯大勇和刘熙古坐一桌,道:“刘先生的朋友也是曹某的朋友,大家一起上楼。”

  曹彬向来和赵匡胤交好,两人常在一起饮酒,故而刘熙古与曹彬相熟,此时,刘熙古并不愿意周勇和曹彬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