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六章 投献成风
sp;当时为了防御蒙古,朝廷立九边。驻大军宣大一线,大军耗费粮米巨大,运输费用巨大,朝廷负担不起

  。便潮涌“开中之法”,允许商人们向变镇军队提供粮米、布匹,已经各种所需,作为对价,可以换取盐引,

  道指定盐场支盐和贩运盐斤。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朝廷通过这一办法的实施,既解决了北方边镇军饷,又收

  到了盐税,而山西商人也因此而兴起。

  在走西口的过程中,山西也形成了一批富晋大户,他们培养子弟读书。官商结合,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

  位,以至于近年的扬州盐商,原籍几乎全是山西——将其余竞争对手挤出扬州,可不是仅靠商业手段能做到

  的,而晋商们所依靠的,本***轉載好壹貳三中文網正是他们自己培养出来的读书人。

  多少年这为王崇古、年轻的还有张四维,老中青三代结合。其战斗力不容小视。

  更让沈默感兴趣的是,这帮人十分的低调,不显山不露水,几乎在所有的争端中保持中立,仿佛他们存

  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那日益庞大的晋商集团的利益……究竟什么样的利益,能让这些“高贵”的官员心甘情愿为带着铜臭味的商人服务呢?

  深谐此道的若菡给沈默算过一笔账……西边那块地她不摸底,仅就眼前的扬州说,山西盐商的资本在三

  千万两,每年可获利九百九两,这些利润在输、、税银上一百万两;施舍给僧道丐贫、建造楼宇、捐资助学

  、以及疏通打点等方面大概是三百万两……这当然不是脑子进水。而是精明的山西商人,明白树大招风,钱

  多惹人眼红的道理,他们固定花出这笔巨款,一方面培养倾向自己的读书人,另一方面也是在给自己积攒人

  品,博取老百姓的好感,再通过贿赂结交上下官员,三管齐下,地位无比稳固,无人可以撼动。

  而且就算一年花三百万两,还剩五百万两的纯利润——仅仅一个扬州。一群山西盐商的纯收入,便跟大

  明朝的岁入相当!若再加上宣大、张家口的那些驻边晋商,他们每年的总利润是多少?

  若菡说,应该不下于七百万两。

  清主意,是每年。

  也就不难理解,王崇古们的意趣为何迥异于同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