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二章 来自武承嗣的判断
emsp;更不可思议的是,老太太不但没治他的罪,反而厚赏成了户部首官。
这才是真本事啊!
小小的一个李贤,能和这个穆子究比吗?
当然,穆子究如果真的就是一个江湖出人,就算做出更大的事儿,武承嗣也不会太过在意,更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评价。
关键在于,他他娘的和“吴宁”这两个字搭边儿啊!
直到现在,武承嗣还是心里没底,他....他到底是不是吴宁啊?
按理来说,武承嗣本来就有猜忌,而这回穆子究抗旨西进这,老太太不罚反赏,更能说明问题。
而且,问题很大。
要知道,如果穆子究就是吴宁,这里面还牵扯着一个传闻。
那就是,二十多年前被送出宫的那个孩子,当年盛传乃是老太太所出。
如果真是那样,那就对上了。
只有吴宁是老太太亲生,才有可以抗旨无罪,反而有赏。
如此一来,其实武承嗣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吴宁才对。
只不过,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穆子究是吴宁,吴宁又是老太太亲生......
那就不是晋封李贤了啊?也不是把他武承嗣的党羽尽升高位了呀?
所以,武承嗣最后猜测,也许穆子究根本就不是吴宁。
也许正如诏书所言,是罪营老卒确实立了大功,值得女皇法外开恩。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李贤就是个屁,可能屁都算不上。
武承嗣心情好了起来,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信号。
什么信号呢?
那就是,储君之位已经是囊中之物的信号。
没错,此次回京之后,女皇必有动作,太子之位已经稳了。
在武承嗣看来,很明显,这就是历代君王都会用上的制衡之道。
只有老太太已经决心立他武承嗣,才会扶植一下李贤,为他挑选一个对手。
毕竟老太太还没到枯木之势,还得在皇位上坐上几年。当然不希望新立的太子一家独大,撼动她的权威喽。
你看眼前,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
又是晋王,又是京畿府尹的,确实抬高了李贤的声势。
可是,实际上呢?朝中要职还是他武承嗣的,党羽门生也个个显赫。
至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姿态?
呵呵,这不也是明摆着的吗?
一切的一切,源于武则天的一个误判。
那就是,武则天轻信了李瓘谋反的这个传闻,致使老太太乱了方寸,派武承嗣来阻击李瓘。
可实际上呢?
李瓘因为私自驰援阳关,被穆子究一到阳关就给抓起来了,还上哪儿反叛去?
可是,问题来了。
这个错误的决断,却造成了武承嗣手中突然又多了七万兵马。
万一生出什么变故,这才是老太
这才是真本事啊!
小小的一个李贤,能和这个穆子究比吗?
当然,穆子究如果真的就是一个江湖出人,就算做出更大的事儿,武承嗣也不会太过在意,更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评价。
关键在于,他他娘的和“吴宁”这两个字搭边儿啊!
直到现在,武承嗣还是心里没底,他....他到底是不是吴宁啊?
按理来说,武承嗣本来就有猜忌,而这回穆子究抗旨西进这,老太太不罚反赏,更能说明问题。
而且,问题很大。
要知道,如果穆子究就是吴宁,这里面还牵扯着一个传闻。
那就是,二十多年前被送出宫的那个孩子,当年盛传乃是老太太所出。
如果真是那样,那就对上了。
只有吴宁是老太太亲生,才有可以抗旨无罪,反而有赏。
如此一来,其实武承嗣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吴宁才对。
只不过,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穆子究是吴宁,吴宁又是老太太亲生......
那就不是晋封李贤了啊?也不是把他武承嗣的党羽尽升高位了呀?
所以,武承嗣最后猜测,也许穆子究根本就不是吴宁。
也许正如诏书所言,是罪营老卒确实立了大功,值得女皇法外开恩。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李贤就是个屁,可能屁都算不上。
武承嗣心情好了起来,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信号。
什么信号呢?
那就是,储君之位已经是囊中之物的信号。
没错,此次回京之后,女皇必有动作,太子之位已经稳了。
在武承嗣看来,很明显,这就是历代君王都会用上的制衡之道。
只有老太太已经决心立他武承嗣,才会扶植一下李贤,为他挑选一个对手。
毕竟老太太还没到枯木之势,还得在皇位上坐上几年。当然不希望新立的太子一家独大,撼动她的权威喽。
你看眼前,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
又是晋王,又是京畿府尹的,确实抬高了李贤的声势。
可是,实际上呢?朝中要职还是他武承嗣的,党羽门生也个个显赫。
至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姿态?
呵呵,这不也是明摆着的吗?
一切的一切,源于武则天的一个误判。
那就是,武则天轻信了李瓘谋反的这个传闻,致使老太太乱了方寸,派武承嗣来阻击李瓘。
可实际上呢?
李瓘因为私自驰援阳关,被穆子究一到阳关就给抓起来了,还上哪儿反叛去?
可是,问题来了。
这个错误的决断,却造成了武承嗣手中突然又多了七万兵马。
万一生出什么变故,这才是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