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一章 国号中华
��”

  辽国一方的大臣都觉言之有礼,如此一来,大家都是一个民族的了,就不存在什么华夷之分了,将来的矛盾隔阂也会少许多。

  耶律普完听闻之后,亦是俏眸闪烁,点头同意道:“岳大哥的国号建议不错,我也赞同!”

  显然她对岳云的国号提议很满意。

  辽国的大臣们见自己女皇也同意了,便也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国号就这么很快定了下来。

  国号定下来了之后便是定年号。而这年号却是很快就商量出了结果。

  耶律普完索性就提议,既然国号叫中华,那年号不如也跟着叫中华,今年就叫中华元年,以后就一直这样传下去,不用每一个皇帝登基都换一个年号,免得后世之

  人查询麻烦。

  这个提议岳云深以为是,当即表示赞同。两国群臣见自己的皇帝都同意了,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于是年号采用中华纪元的制度也就确定了。

  国号和年号确定之后,便是谈判都的所在地了。

  辽国一方坚持要求都定在燕京,他们的理由便是,汉国的百姓为汉人,而燕京的百姓也多是汉人,且燕京在如今汉辽两国的边境线上,东面是辽东,北面是大漠,西面是河套、西域、南面是中原,离海岸线亦只有一百多里。是最佳的都选择。

  而汉国一方的大臣则认为,燕京的居民虽然是汉人,却心向辽国,如果以燕京为都,不免有胡化的嫌疑。而且此地还是一个苦赛之地,居住在这里不免要受苦。

  当然,这些话他们亦只敢在心中腹诽,表面上还是摆出了许多光冕堂皇的理由。说燕京位置偏北,离新国家南面的领土,如澳州等地,在一万多里路程以上,且当地气候寒冷,雨水稀少,且经常闹沙尘暴,气候不适应当都云云。

  但他们未料到,辽国一方态度却是极其强硬,表示如果不让燕京当都,他们就拒绝继续谈下去。这让汉国一方的大臣有些猝不及防。

  对于岳云来说,倒是无所谓。因为燕京也就是后世的北京,自金以后,历经元、明、清、及至后世的共和国,都一直是中国都。所以,对于燕京成为都,他是没有多少抵触的。

  而且,在他看来,以燕京为都,也未必没有好处。

  一来,可以加强对北方内6的影响,毕竟都对于全国百姓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人才、资源、金钱都会向燕京流动,加北方的经济展,有利于自己开辽东和塞北。

  二来,有利于自己将来针对蒙古的军事行动。毕竟燕京向北几百里便是进入大漠了,以燕京为都,出兵伐蒙古,可比从临安出要方便多了。而且兵士如果长期居于燕京,对于适合大漠的沙尘暴气候也大有好处。

  况且,岳云认为,后世的明朝之所以要把都从南京迁往北京,便是信奉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赔款的信念,算是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了。自己总不能比明朝皇帝还不如吧。

  当然,自己这方大臣们心中的担忧他也可以理解。毕竟要放弃已经习惯的,在临安的产业,去在他们心目中的苦寒之地燕京生活,肯定是不愿意的。

  就在岳云为此有些忧虑,觉得难以说服本方大臣时,辛弃疾却偷偷向他建议,认为这正是解决辽汉两国合并后,官员重叠,难以安置的好机会。

  “陛下完全可以宣布:愿意继续作官的,就可以到燕京来当官,觉得燕京是苦寒之地,难以适应,岁数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