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先南后北
r />
  受此影响,从二零一四年二月份,也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后开始,美日联军就逐步合并了占领区,并且统一部署占领区内的巡逻部队,每支巡逻部队都有几名美军,以确保在与当地民众交流的时候,尽量由美军出面。

  短暂停战所获得的休整机会,对日军来说更加宝贵。

  当然,在此期间,日军还能继续推进编制改革,获得更多的主战装备,让一些缺乏战斗力的二线部队在对付游击队的低强度战斗中获得实战经验。

  可以说,既然无法立即攻打北京,那么延迟一段时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帕特里奇就将注意力完全放到了南方战场上。

  八月十八日,帕特里奇就向前线作战部队下达了进军南京的作战命令,只是因为还没有拟定好作战计划,所以美台联军没有立即发动进攻。

  回到现实中来,攻打南京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前面提到过,虽然东南军的防区缩小了四分之三,但是防区内的兵力密度大大提高,战线上的防御强度也相应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指挥部队撤退的时候,陈必时很有章法,三个方向上的守军都在同一天开始撤退,因此在退下去之后,东南军仍然保持着一条完整的,而且是非常平顺的防线。

  必须承认,陈必时的指挥才能确实非常出众,而且对战局的判断非常准确。

  虽然在策划战略反击的时候,陈必时从没提到会这么快退守南京,但是在部署作战部队的时候,陈必时就有所考虑。比如说,在反击开始后,就有人提出,应该出动部署在镇江的主力部队,从长江南岸向上海方向发起突击。当时,陈必时不但没有采纳这一提议,反而命令镇江守军坚守阵地。如果说,当时陈必时采纳了参谋的提议,在镇江方向上发起反击,那么在美台联军进攻的时候,东南军就得同时在溧水县与镇江与美台联军鏖战,兵力损耗肯定会更加巨大,而陈必时手里的预备队最多只能堵住一个缺口。如此一来,东南军就不可能顺利退守南京。

  由此可见,陈必时当时就预料到,战略反击不会取得理想中的结果。

  这也可以理解,东南军的战略反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缓解东北军在京津战场上的防御压力,让美军无法立即攻打北京,为东北军争取防御部署时间。如果不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陈必时肯定不会发动战略反击。以东南军在南京方向上的防御部署,即便美台联军增加六个主力师,也不见得能够打到南京。

  当然,陈必时这么做,与狄劭康遇难有直接关系。

  要知道,陈必时的最大靠山就是狄劭康。虽然两人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陈必时一直依赖刘诚志的支持,而刘诚志又与狄劭康连在一起。狄劭康还在的时候,刘诚志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压力,毕竟天塌下来,还有高的人顶着。狄劭康遇难之后,刘诚志就得直接面对决策层的各种压力,如果不能守住北京,刘诚志恐怕真得与北京一同完蛋了。刘诚志一倒,陈必时这个战区司令也坐不稳,甚至小命不保。要知道,陈必时能够复制,主要靠的是罗耀武的积极支持,针对他的调查只是搁置了起来,并没有撤消。如果北京失守,罗耀武自身难保,又用什么办法来保护陈必时呢。

  从大局上讲,也是这个道理。

  美日联军在北方战场上的最终目的就是打下北京,就算在占领北京之后,日军不会轻易罢手,很有可能继续南下,扫荡黄河以北地区,甚至有可能渡过黄河,攻打河南。但是美军肯定不会继续在北方战场上投入重兵,下一步就是转战南方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