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主有次
�力集团军的番号。
别说用侦察机,就算派特种部队去执行侦察任务,也不会有多好的结果。
搞不清楚对方的部署情况,这仗就没办法打。
问题是,帕特里奇又没有别的选择。除非采纳日本的战略,首先扫荡吉林与黑龙江,不然就得攻打彰武。
为此,帕特里奇只能让日军率先攻打康平。
要是能够通过此举逼得罗耀武调整兵力部署,向康平增兵,就有办法搞清楚中**队的部署情况,至少能有所收获。
可惜的是,打了两三天,日军仍然没有半点进步,反而折损了大半个师团的兵力。
如此巨大的损失,换来的只是一个意义不大的情报,即守在康平的是第十六集团军,罗耀武手里最多还有五个主力集团军。
问题是,这五个主力集团军在哪?
拖下去,显然没有多少意义。
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在罗耀武的指挥下,中**队的协同能力大大增强,而且二线部队与民兵都是主力集团军的预备队。即便日军能在康平消耗掉第十六集团军,罗耀武也有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该集团军恢复战斗力。
再说了,日军有那个本事吗?
无奈之下,帕特里奇只能在日军没能达成战役目的的情况下,出动美军,提前在南面展开全面进攻。
这个时候,罗耀武也在考虑该怎么打。
虽然作战计划早就制订好了,但是他没想到,美日联军的目光竟然如此短浅,仅仅集中兵力攻打彰武,而不是在整条战线上作战。
当然,这不是说美军没有展开。
美军分四路进攻,主攻佯攻非常明显。问题就在这里,主攻方向肯定是彰武,南面两条进攻路线都是佯攻。
分得太明确了,显示出美军没有太大的战略目的。
罗耀武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日本上将福田康夫搞出来的名堂。真要是帕特里奇,肯定不会如此小气。
当然,这还不是罗耀武必须考虑的问题。
随着美军在南面发起进攻,罗耀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先打那股敌人。
算上康平方向上的日军,总共有五股敌人。
罗耀武要打的是歼灭战,自然得分清主次。更重要的是,先打谁、后打谁,还关系到了这场会战的结果,即到底是打一场大规模歼灭战,还是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为主,通过几场规模较小的战役吃掉两三股敌人。
如果条件足够充实,比如有足够多的主力部队、有足够多的作战物资、有足够准确的战术情报等等,罗耀武肯定会选择前者。只要这场大会战打成了,而且取胜,不但能够重创美日联军,使敌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再次发起进攻,甚至能打回沈阳,将敌人赶回鸭绿江口,回复到罗耀武回京前的状况。
问题是,罗耀武手里没有这么雄厚的资本。
别的不说,没有制空权,部队大范围行动必然遭到巨大损失,即便能够及时完成战场机动任务,也很难歼敌。
在第四次会战中,为了围歼断后的日军第十师,罗耀武就不得不让好几个集团军进行大范围战场机动,结果到达战场后都无法立即投入战斗,部队的绝大部分损失都是在机动过程中遭受的。
&emsp
别说用侦察机,就算派特种部队去执行侦察任务,也不会有多好的结果。
搞不清楚对方的部署情况,这仗就没办法打。
问题是,帕特里奇又没有别的选择。除非采纳日本的战略,首先扫荡吉林与黑龙江,不然就得攻打彰武。
为此,帕特里奇只能让日军率先攻打康平。
要是能够通过此举逼得罗耀武调整兵力部署,向康平增兵,就有办法搞清楚中**队的部署情况,至少能有所收获。
可惜的是,打了两三天,日军仍然没有半点进步,反而折损了大半个师团的兵力。
如此巨大的损失,换来的只是一个意义不大的情报,即守在康平的是第十六集团军,罗耀武手里最多还有五个主力集团军。
问题是,这五个主力集团军在哪?
拖下去,显然没有多少意义。
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在罗耀武的指挥下,中**队的协同能力大大增强,而且二线部队与民兵都是主力集团军的预备队。即便日军能在康平消耗掉第十六集团军,罗耀武也有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该集团军恢复战斗力。
再说了,日军有那个本事吗?
无奈之下,帕特里奇只能在日军没能达成战役目的的情况下,出动美军,提前在南面展开全面进攻。
这个时候,罗耀武也在考虑该怎么打。
虽然作战计划早就制订好了,但是他没想到,美日联军的目光竟然如此短浅,仅仅集中兵力攻打彰武,而不是在整条战线上作战。
当然,这不是说美军没有展开。
美军分四路进攻,主攻佯攻非常明显。问题就在这里,主攻方向肯定是彰武,南面两条进攻路线都是佯攻。
分得太明确了,显示出美军没有太大的战略目的。
罗耀武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日本上将福田康夫搞出来的名堂。真要是帕特里奇,肯定不会如此小气。
当然,这还不是罗耀武必须考虑的问题。
随着美军在南面发起进攻,罗耀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先打那股敌人。
算上康平方向上的日军,总共有五股敌人。
罗耀武要打的是歼灭战,自然得分清主次。更重要的是,先打谁、后打谁,还关系到了这场会战的结果,即到底是打一场大规模歼灭战,还是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为主,通过几场规模较小的战役吃掉两三股敌人。
如果条件足够充实,比如有足够多的主力部队、有足够多的作战物资、有足够准确的战术情报等等,罗耀武肯定会选择前者。只要这场大会战打成了,而且取胜,不但能够重创美日联军,使敌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再次发起进攻,甚至能打回沈阳,将敌人赶回鸭绿江口,回复到罗耀武回京前的状况。
问题是,罗耀武手里没有这么雄厚的资本。
别的不说,没有制空权,部队大范围行动必然遭到巨大损失,即便能够及时完成战场机动任务,也很难歼敌。
在第四次会战中,为了围歼断后的日军第十师,罗耀武就不得不让好几个集团军进行大范围战场机动,结果到达战场后都无法立即投入战斗,部队的绝大部分损失都是在机动过程中遭受的。
&emsp